7月下旬,南京审计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宅基地盘活”社会实践团队分赴江浦、桥林、汤泉、星甸四街道,在基层干部引领下叩访82户农户、17名干部,收集有效问卷99份。从寻常院落的斑驳门扉到藏着岁月故事的老宅,队员们在宅基地的“方寸天地”间,解码城乡流转的时代脉络,让数据与乡土肌理深度交融。
堂前旧物藏思量
伴着蝉鸣,实践队走进桥林街道双庙村,在高主任的带领下,队员们走入农户家中,通过面对面的沟通调研,总结探索关于宅基地的基本情况。调研数据显示,52%的受访农户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于外出务工,这一群体中超六成存在宅基地闲置情况;而在有闲置宅基地的农户中,65.5%为部分闲置,20.7%处于完全闲置状态,主要因进城定居(38%)、外出务工(35%)及缺乏盘活信息(17%)导致。
实践过程中,村民李婶坐在院中与队员沟通,看着堂屋中的旧物与空着的房屋说:“只有逢年过节儿女们才回来住一下”。而这样的“季节性闲置”在九华村也依旧存在,在一位63岁的农户家中,闲置的房间被擦拭得一尘不染,但只在过年时迎来返乡的儿女——调研显示,71%的村民倾向选择短期或中期流转,仅11%接受长期流转或有偿退出,旧物与空置的房间,共同诉说着“返乡有处可居”的朴素期待。
意愿调研见深耕
在实地走访中,队员们也积极与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的基层干部交流沟通,调研学习。而在实践问卷里,流转意愿的选择隐藏着现实困局。队员们发现,61%的农户对宅基地流转持不确定或不愿意态度,其中43%的受访者因“宅基地是根”,担心失去返乡安居依托;56%的不确定者首要顾虑“失去宅基地权利”。
同时,政策认知上也存在差异。48%的农户表示从未听说过相关流转政策,仅34%通过村民会议等渠道了解信息。与此呼应,81%的基层干部认为“增加收入”是推动村民流转的核心动力,超七成提及“村集体可信度”的关键影响。80后基层工作人员周叔叔调出的“短期托管+保底收益”模拟方案屏幕上,纸质文稿边缘的铅笔批注密密麻麻,连接缝合着“村民忧权失、企业惧策变”的断层。
青藤老宅映传承
新金社区,岁月沧桑的老宅前,82岁退休党员马爷爷缓行至老屋,土墙上的报纸照片,堂屋摆放的党员纪念......这样的“情感性闲置”,在数据中亦有印证:不愿流转的农户里,超四成将“宅基地是根”列为首要原因。调研中74%农户期待的着资金补贴、20%强调着法律保障——乡土情结与现实需求的平衡所形成的奇妙呼应,恰是盘活闲置宅基地的关键所在。
数据探索助振兴
通过梳理调研数据,实践队队员们总结出了三大流转堵点:62%的干部提及收益分配标准缺失,80%反映政策细则模糊,56%的不确定流转农户存在法律知识匮乏问题。而农户与干部的诉求已形成共识:除资金补贴与法律保障外,40%的干部将“明确产权交易规则”和“简化审批流程”列为最急需的支持。
从农户堂前的交流询问到基层干部的分享引领,队员们在七月的浦口乡间,触摸到“土地”二字的千斤分量。那些沉淀在问卷里的数据——52%的务工收入占比、71%的短期流转倾向、61%的态度分化......终将化作连接城乡的纽带,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探寻旧居新篇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