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携童心探索宇宙未知,引路行铭记历史传承

    2025-08-14    阅读:
    来源:中国矿业大学 胡子涵
7月27日,中国矿业大学“披星戴梦”暑期社会实践团继续在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开展多元融合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天,队员们将科学与人文、历史与未来巧妙融合,让一天的行程充满了知识的厚度与情感的温度。上午,他们走进庄陈社区,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天文科普课堂——《如果掉进黑洞里面会看到什么?》;下午,他们又踏入灵璧县博物馆与百年党史馆,徜徉在历史长河与文化长廊之中。在探索宇宙奥秘的同时,他们也感受到了历史沉淀与信仰光芒的交织与碰撞。当天上午的科普课堂围绕“黑洞”这一引人入胜的主题展开。主讲人石炜凡以“如果一个黑洞突然出现在我们餐桌上,会发生什么”为开篇,引发了孩子们的极大兴趣。课堂中穿插动画、图解与互动提问,从黑洞的定义、发现历程,到“意大利面化效应”、“时间静止”等前沿理论,层层递进、通俗易懂。
    当天上午,社区活动室内早早就坐满了前来听课的孩子们。面对一张张充满好奇的脸庞,主讲人石炜凡以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假设——“如果一个黑洞突然出现在我们餐桌上,会发生什么?”——开场。这个新奇又略带神秘的问题立刻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教室里响起一阵阵低声惊叹和窃窃私语。
    在接下来的讲解中,石炜凡通过动画短片、精美图解和生动的比喻,将深奥的黑洞知识变得触手可及。他从黑洞的定义谈起,带领大家回顾了人类发现黑洞的历程,并循序渐进地讲到“意大利面化效应”“事件视界”“时间静止”等前沿物理概念。
    课堂上,互动气氛十分热烈。“黑洞是不是宇宙里的‘吸尘器’?”“人进去了会去到别的宇宙吗?”“虫洞能不能穿越?”面对这些天马行空却又发自内心的提问,团队成员耐心解答,用通俗的语言解释科学原理。孩子们的眼睛在灯光下闪闪发亮,不少人认真做着笔记,还有几位学生在准备的明信片上写下了自己的宇宙畅想。课后,一位小学生兴奋地说:“我回家要查查虫洞到底能不能穿越!”这堂课不仅让他们学到了知识,更在心中埋下了仰望星空的种子。
    午后,实践团成员来到灵璧县博物馆,迎面而来的是厚重的文化气息。博物馆中陈列着大量反映灵璧历史发展的文物和资料。队员们沿着展览路线,仔细参观了灵璧石文化展区、地方发展陈列以及非遗技艺实物展。尤其是在灵璧石展区,形态各异、色泽斑斓的奇石让人叹为观止,讲解员详细介绍了这种石头的地质成因和艺术价值。队员们不仅领略了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感受到了当地人对文化传承的热爱。
    在地方发展展厅里,陈列的一件件老物件、泛黄的照片记录着这片土地从农耕时代到现代化进程的变迁。实践团成员认真聆听讲解,不时驻足拍照、交流感受,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尘土飞扬却充满希望的年代。
    紧接着,队员们走进百年党史馆。展厅内的历史长廊,串联起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从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到南湖红船的星火初燃;从抗日战争的浴血奋战,到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的革命实物,让人仿佛置身于那段峥嵘岁月之中。
    队员们凝神注视着展柜里的烈士遗物,聆听讲解员讲述背后的故事。有人轻轻在留言簿上写下:“今天的红色中国来之不易,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用行动践行‘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精神追求。”在这一刻,科学的好奇与历史的厚重在他们心中交织,化作奋发向上的力量。
这一天,从宇宙边界的科学遐想,到脚下土地的红色记忆,“披星戴梦”社会实践团的行程像一条双向延伸的时空隧道,一端通向未来的未知,一端连着民族的根脉。队员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也更加坚定了肩负时代使命的信念。未来的日子里,他们还将继续深入开展调研与服务,把科学的种子、文化的火种带到更多地方,让更多人感受到“披星戴梦”的热忱与力量。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