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潮韵寻根: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实践队的文化传承之旅

    2025-08-14    阅读:
    来源: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2024年暑期大学生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团赴广东潮汕“文脉薪传”实践队
  2025年6月26日本次活动是钱塘区水利水电学院暑期大学生中华文化传承实践活动在前期的活动策划和时间安排上我们团队进行了沟通,最终选定在揭阳。

揭阳学宫门口
  第一站我们把目的地锁定在广东揭阳一座被朱熹称为“海滨邹鲁”的古城,而活动的核心坐标,正是始建于南宋、全国规模仅次于曲阜的揭阳学宫位于揭阳市榕城区。880多年前,首任知县孙乙在此“建学立庙”,让揭阳成为岭南书声最早的起点之一。大成殿高悬的“万世师表”匾额,历经风雨仍在讲述“尊师重道”的亘古话题,在棂星门外泮池的涟漪,倒映过无数学子“鱼跃龙门”的愿望。随着我们脚步的深入,我们看到了“周恩来同志革命活动旧址”。1925-1927年,周恩来三次踏进这座“海滨邹鲁”,把崇圣祠变成了潮汕革命的“前线指挥所”今天的学宫,一边是明清古建的飞桷凌空,一边是5G+AR复原的”周恩来行军路线”,学生在数字沙盘里推演战役,也在乡村振兴方案中为揭阳古城设计文旅IP。历史与现实在同一片红墙黄瓦间完成对话,红色文化因而拥有了可持续的未来,把红色基因转化为“强国复兴有我”的行动坐标。学宫让我们学会“向过去要答案”,城隍让我们学会“在当下找归属”,条中山路,一头是”为往圣继绝学”,一头是”为万世开太平”;-张红纸牌,一面写“家人平安”,一面写“强国复兴有我”。当历史与现实在同一条街道上握手,我们这群大学生便成了握手的那只手把朱熹的“问学”、周恩来的“救亡”、阿婆的“祈福”统统接过来,再把它翻译成短视频、AR游戏、乡村振兴方案…让传统文化不再是展柜里的标本,而是年轻人手机里的热榜、脚下的热土、心里的热血。
  周恩来在揭阳
  第二站我们团队去了揭阳城隍庙,穿过仪门,两侧碑廊立满明清功德碑。再往里走两补,正殿前的香炉插满高香,青烟笔直上升,又被天井口的风打散。先排队:庙祝拿毛笔在我们额头上点个小红点,说是“入门先安心”抬头看屋顶的“双龙戏珠”太花哨,大家轮流举手机拍,还数了数龙身上到底有多少片”鱼鳞”。我们大致丈量了一下大殿的长宽,感觉应该比一个篮球场短一点。接着我们每位都写了心愿,一人花十块钱写了张红色小木牌,挂在许愿墙上。有人写“期末不挂科”,有人写”家人平安”,之后我们也跟着本地阿婆学上香--先鞠躬,再双手合十,心里默念三秒,最后把香插稳。我们经过此次理解了城隍庙所承载的“儒一道一俗”三重文化结构,大致清楚了潮汕民间信仰与中华礼制文化的互动脉络。当我们学着阿婆鞠躬、上香、插香、合掌的那一刻,礼制、信仰与生活愿望完成了无缝对接-传统没有被供奉,而是被“用“在当下。丈量大殿时,我们发现它不及球场大,却装得下整个潮汕的敬畏与欢喜;挂完心愿木牌,我们用手机扫二维码,把个人祝福同步到“云端城隍“小程序--古老信仰第一次拥有了“数字孪生”。
  揭阳城隍庙
  在往返的途中,我们也会看见当地许多的祠堂寺庙,有打鼓舞狮的,也有唱戏曲的,让我们对于当地如此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大为震惊和吸引。
  当地舞狮
  随处可见小庙堂
  浓厚的文化氛围
  参观后,我们更加的对中国潮汕揭阳的传统文化充满兴趣以及传承下来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宫让我们学会“向过去要答案”,城隍让我们学会“在当下找归属”一条中山路,一头是”为往圣继绝学”,一头是”为万世开太平”;-张红纸牌,一面写“家人平安”,一面写“强国复兴有我”。当历史与现实在同一条街道上握手,我们这群大学生便成了握手的那只手把朱熹的“问学”、周恩来的“救亡”、阿婆的“祈福”统统接过来,再把它翻译成短视频、AR游戏、乡村振兴方案…让传统文化不再是展柜里的标本,而是年轻人手机里的热榜、脚下的热土、心里的热血。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