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刘小茜,彭丹丹,蒋丽香)近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百县千镇万村”湖南行社会实践团深入桃源县,围绕当地旅游与教育两大优势领域到桃源县区、桃源一中、桃源职专、桃花源景区,枫林花海等地展开调研,挖掘发展经验,探寻问题与挑战,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提供青年视角的思考与建议。
文旅产业蓬勃发展,赋能城乡融合新画卷
桃源县凭借独特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在文旅产业发展上成果斐然,成为县域经济增长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据桃源县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县旅游等级区(点)共5个,其中5A级景区桃花源闻名遐迩,4A级景区枫林花海特色独具,还有3个3A级景区。2024年,全县旅游人数达672.0万人,同比增长16.1%,实现旅游收入74.3亿元,增长15.9%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461.1万人次,经营收入12.7亿元,增长8.3%。
桃花源景区不断创新文旅业态,今年文化旅游节期间,非遗巡游队伍长达600米,板龙灯、滚龙灯等10余种本土非遗项目齐亮相,吸引大量游客驻足。全国首台河流剧场节目《桃花源记》依托4.6公里长的秦溪河谷,打造真人实景浸入式观演体验,备受游客喜爱,2024年演出达416场,观看达20万人次,收入达2600余万元 。此外,热市温泉旅游度假区成为省级旅游度假区,以“亲子游”为特色,打造热带植物馆、儿童欢乐水寨等游乐区域,7月以来几乎天天满房。
文旅产业发展不仅提升了桃源的知名度,更促进了城乡要素流动。乡村民宿、农家乐蓬勃发展,如夷望溪镇大樟树村依托夷望溪景区,发展十余家农家乐,村民通过经营农家乐、售卖农产品、提供劳务服务等方式增收,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实现了旅游发展与百姓致富的对接 。不过,调研中也发现部分景区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淡旺季明显等问题,制约着文旅产业进一步发展。

教育事业成绩斐然,筑牢城乡发展人才根基
桃源县素有崇文重教传统,教育事业发展成果显著,是建设现代教育强县的生动实践,也为城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县委县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近年来累计投入教育建设资金15亿元 ,未来三年还计划投资近10亿元,新增城区学位1万个,整合农村小规模学校16所。
桃源教育亮点纷呈,桃源一中作为省级重点高中,建校以来输送6万多名优秀毕业生,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40多所高校授予优质生源中学 ,2024年飞行员录取11人,连续13年全省第一。县职业中专本科录取人数连续多年占全省十分之一,为产业发展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文昌中学被授予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等荣誉称号。
在教育均衡发展上,桃源积极推进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开展送教下乡、教师交流轮岗等活动。但调研发现,城乡教育资源仍存在一定差距,农村学校在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方面相对薄弱,如部分农村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老化、音体美专业教师短缺等。
青春建言献策,助力桃源高质量发展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实践团成员提出一系列建议。在文旅产业方面,加大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交通、餐饮、住宿配套设施;开发四季旅游产品,如冬季温泉康养游、春季赏花游等,缓解旅游淡旺季矛盾;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整合周边旅游资源,打造跨区域旅游线路。
教育领域,持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硬件条件,建设标准化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吸引优秀教师扎根农村,通过定向培养、特岗计划等方式充实农村师资队伍;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城乡学校远程同步课堂,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此次桃源之行,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百县千镇万村”湖南行社会实践团从桃花源的非遗巡游到热市温泉的亲子欢歌,从桃源一中的翱翔之梦到职专课堂的技能传承,队员们不仅见证了文旅与教育如何为城乡融合“搭梁架桥”,更读懂了“百县千镇万村”工程中“以文塑旅、以教兴县”的深层逻辑。调研形成的每一份建议,都是青春智慧与县域发展的同频共振;未来的每一次回望与行动,都是学子们对“让桃花源里的幸福更长久,让学堂里的希望更茁壮”的郑重承诺。相信在“百县千镇万村”工程的指引下,桃源将继续以文旅为脉、教育为魂,让城乡共富的画卷在沅水之畔铺展得更辽阔、更动人,而青春的力量,终将成为这幅画卷上最鲜活的笔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