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覃端婷,蒋丽香) 近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百县千镇万村”湖南行实践团深入石门县,聚焦柑橘、茶叶两大特色产业,在7天的调研中走 访蒙泉镇、壶瓶山镇、夹山镇等地,通过与种植户、企业负责人的深度交流,探寻“百县千镇万村”工程指引下,特色产业从“单点突破”到“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记录县域振兴的鲜活故事。
柑橘产业:全链延伸,激活“百县千镇万村”产业协同力
作为石门的“当家产业”,柑橘的发展轨迹正是“百县千镇万村”工程中“产业兴县”的生动注脚。在蒙泉镇黄旗峪村,“光伏+柑橘”复合种植基地里,光伏板与果树共生的景象让队员们眼前一亮。“这是响应‘百县千镇万村’中‘资源高效利用’的尝试,”基地负责人介绍,通过立体种植,土地亩均收益提升40%,还带动5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2.4万元。
产业链的延伸更显“百县千镇万村”工程中“三产融合”的成效。在县城的柑橘深加工园区,队员们看到从鲜果分拣到精油提取的全流程生产线。“以前村民只懂种果,现在我们按‘百县千镇万村’中‘强链补链’的思路,把柑橘‘吃干榨净’。”企业负责人说,去年加工柑橘8000吨,开发出20余种产品,带动周边8个村的果农户均增收1.2万元,“小橘子成了串联城乡的‘致富果’。”
蒙泉镇柑橘文化园的热闹,则是“农旅融合”的缩影。“借着‘百县千镇万村’推动城乡互动的东风,我们把果园变成景区,”园区管理员介绍,年接待城市游客8万人次,带动周边30余家农家乐、农产品店增收,“城里游客来摘果、体验非遗橘灯制作,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赚旅游钱。”
茶叶产业:城乡联动,彰显“百县千镇万村”资源整合力
石门茶叶的突围,印证了“百县千镇万村”工程中“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活力。在壶瓶山镇南坪村,新修的产业路蜿蜒至茶园深处。“‘百县千镇万村’工程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升级,这条路让我们的高山茶不再‘藏在深闺’,”村支书指着山路说,鲜叶运输时间从2小时缩至20分钟,损耗率从15%降至5%,30户茶农加入合作社后,有机茶收购价翻了一倍,年户均收入达8万元。
“百县千镇万村”中“数字赋能乡村”的理念,在夹山镇的茶叶电商直播间体现得淋漓尽致。“家人们看过来,这是刚炒好的石门银峰……”镜头前,茶农刘大姐的直播虽略显生涩,却透着自信。“镇里按‘百县千镇万村’部署,请老师教我们直播,现在茶叶直接卖给城里消费者,每斤多赚30元,”她笑着说,全镇20多个“农民主播”年销茶叶300吨,让高山茶香飘向全国。
茶旅融合更让“一片叶”串起城乡。夹山镇打造的“茶旅示范带”,将茶园、古茶道、茶文化博物馆串联成线,“去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带动茶叶直销超100万元,”景区负责人说,这正是“百县千镇万村”工程中“城乡共享发展成果”的生动实践。
青春献策:锚定“百县千镇万村”方向,让特色产业更强劲
调研中,队员们紧扣“百县千镇万村”工程要求,梳理出产业发展的短板:柑橘深加工高端产品不足,茶叶电商缺乏品牌包装,部分村落冷链物流仍待完善。

此次石门之行,实践团成员通过实地走访柑橘园、茶园、加工厂等产业一线,系统观察了石门特色产业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下的发展现状:从“光伏+柑橘”的立体种植模式提升土地效益,到产业路修通让高山茶叶运输更高效;从柑橘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到农旅结合带动村民多元增收,这些实践生动展现了特色产业从“单点培育”到“融合发展”的转型路径。
调研中收集到的“包装升级”“拓宽销路”等来自基层的需求,与“百县千镇万村”工程中“强产业、促融合”的要求高度契合。队员们形成的针对性建议,既立足石门产业实际,也呼应了工程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导向。这场调研不仅让青春视角深入产业肌理,更让“百县千镇万村”湖南行实践团的实践意义在具体产业场景中得到清晰诠释——特色产业的稳健发展,正是城乡协同振兴最坚实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