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非遗调研团队探访三闾刺绣感受乔贵荣老师的传承故事
7月的午后,阳光透过秭归屈原祠景区的枝叶洒下斑驳光影,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走进了坐落于此的芈绣馆。刚踏入馆内,一幅幅精美的三闾刺绣作品便吸引了众人目光,而这些作品背后,是乔贵荣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对这门技艺的坚守与传承。团队在此探寻乔贵荣与三闾刺绣的故事,感受非遗传承的深厚力量。
乔贵荣与三闾刺绣的缘分,始于年少时的一次偶然。十几岁那年,她看到邻里长辈绣制的屈原像绣品,针脚细腻、神态传神,瞬间被这门技艺深深吸引。“当时就觉得,一根小小的针能绣出这么美的东西,太神奇了。”乔老师回忆道。为了深入研习这门技艺,她寻访到传承人成为女士。初见时,成为女士指尖的银针与灵动的楚韵纹样,让她的热爱愈发浓烈。由于成为女士收徒严苛,乔贵荣凭借满腔热忱与执着坚持,最终得以入门。在随后的三年里,她专攻基础针法,指尖的针眼与无数次断线,从未消磨她对这门技艺的热忱。此后,她与成为女士并肩致力于传承,让三闾刺绣在热爱中不断延续。
在乔贵荣的带领下,团队成员驻足于《橘颂》刺绣作品前,聆听她讲解创作巧思。她指着绣品中饱满的橘子说:“绣时要顺着果实的自然弧度走针,才能显出鲜活的立体感。”随后轻触叶片解释:“叶脉需用细密针脚勾勒,这线里藏着的正是楚地山水的灵气。”谈及创作初心,她语气恳切:“屈原在《橘颂》中写‘受命不迁’,那种扎根故土的坚守,我想通过针线绣进布面。”为了让色彩贴合楚地风物,她反复尝试多组色线搭配,仅橘子从浅到深的过渡色就换了多次,才调出带有楚地气息的温润色泽。在讲解中,团队成员不仅感受到了《橘颂》作品的技艺精巧,更触摸到三闾刺绣与楚文化交融的温度,于丝线经纬间感知传承的力量。
随后,乔贵荣取来绣具,对围拢的团队成员说:“咱三闾刺绣讲究三步:先依纹样勾轮廓,再按肌理选针法,最后随气韵调色线。”说罢,她示意一位成员尝试,自己先以细针勾出简单轮廓:“你看,第一步得把形立住。”见对方执针微颤,她便扶过其手腕带绣两针:“第二步用针要活,像这花叶,得顺着脉络走。”成员渐稳的针脚虽显歪斜,但指尖触布的瞬间已然明白:不过几针,手臂的酸麻、力度的难控,已道尽这门技艺的分量。再看乔贵荣那几针,平匀得如同量过一般,更让人震撼——这轻松起落间,藏着数年的功夫。放下针时,指尖的余温未散,成员心中已明了:这不仅是在学绣,更是触到了传承的重量。乔贵荣在旁含笑看着,无需多言,针脚间的默契已悄然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