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追随习近平总书记辽宁考察足迹”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沈阳市沈河区多福社区、长安社区,皇姑区牡丹社区及大东副食品商场,循着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探寻基层治理与市场服务中民生保障的生动实践。从社区里的“一老一小”关怀到菜市场里的“菜篮子”守护,这些场景共同勾勒出民生保障的“沈阳答卷”。
社区焕新:让“老地方”有“新生活” “以前墙面脱落、路面坑洼,现在你看这新刷的外墙多亮堂,下楼就能坐着聊天、锻炼身体!”在长安社区,居民王阿姨指着楼下平整的步道和崭新的健身器材,话语里满是笑意。这个老龄化率超40%的老旧小区,曾因设施陈旧、停车混乱让居民头疼。2023年起,社区启动全面改造,不仅重新粉刷楼宇外墙、修整道路,还新增休闲长椅、规划停车位,曾经的“老破小”如今成了宜居家园。
图1为长安社区实践参观活动。殷美琦 供图
社区的“逆生长”不止于硬件。在多福社区,实践团队看到党群服务中心墙上挂满的居民议事会记录,小到楼道灯维修,大到文化活动安排,每一项决策都印着居民的笔迹。“以前开会要挨家催,现在大家主动来提想法。”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这种“共建共治”模式让居民成了治理的主角——2010个家庭共同书写的“千福榜”,不仅是文化地标,更藏着大家对社区的归属感。
图2为多福社区实践参观多福墙活动。殷美琦 供图
牡丹社区则用“一拆五改三增加”改出了新面貌。拆违后腾出的空间建起了幸福广场,乱拉的电线入了地,斑驳的墙面换上保温层,更重要的是“增”出了居民急需的服务:600平方米的梧桐书房里,老人在读报、孩子在写作业;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即办9项”清单上,社保查询、证明开具等事项“最多跑一次”,“代办27项”则帮行动不便的居民跑腿办事。“以前办个事得跑好几趟,现在在社区就能搞定。”居民李大姐拿着刚办好的证明说。
图3为牡丹社区梧桐书房参观活动。殷美琦 供图
服务下沉:把“民生温度”送到家门口 “80岁以上8块,60岁以上10块,荤素搭配还热乎!”中午11点,牡丹社区食堂飘出饭菜香,78岁的张爷爷端着餐盘找座位。这个开办多年的社区食堂,每天能接待近200位老人,解决了“做饭难”的大问题。不远处的康复理疗室里,几位老人正在接受按摩,这里的助浴、助行等12项服务,全由专业养老机构运营,“不用出社区,啥都能顾上。”张爷爷说。
对老人的关怀,藏在每个细节里。多福社区的老年活动室里,老人们围坐下棋,笑声不断;每月一次的健康讲座座无虚席,免费体检更是提前两周就约满。“社区记得我们爱吃啥、怕啥病,比亲人还贴心。”65岁的赵奶奶说。长安社区则把废弃锅炉房改造成党群服务中心,老年课堂教智能手机、剪纸,城市书房里的放大镜、老花镜成了“标配”,“以前闷家里看电视,现在天天来这儿找乐子。”居民孙大爷笑着说。
孩子们的成长需求同样被放在心上。牡丹社区的幸福教育课堂里,课后托管、兴趣班覆盖上万人次,周末还有学校老师来授课,“双职工家长没空接孩子,社区帮我们‘带大’了一拨又一拨娃。”社区工作人员说。多福社区的儿童兴趣班、长安社区的游乐区,也让孩子们有了撒欢的地方,实践团队到访时,总能听见阵阵欢笑声。
菜场烟火:让“菜篮子”装着“安心与实惠” “包子2.5元一个,日均卖3000多个!”大东副食品商场的面食摊位前,热气腾腾的包子刚出锅,摊主边装袋边说。这个始于1829年的“百年老市场”,如今仍是沈阳人心中的“菜篮子”标杆。实践团队看到,货架上120余种蔬菜、120余种鲜果摆得满满当当,从本地大白菜到南方鲜叶菜,从常见苹果到应季特色果,应有尽有。
图4为大东副食商场参观活动。殷美琦 供图
“总书记去年问我们‘包子多少钱一个’,现在我们更明白,民生就是要让老百姓吃得安心、买得实惠。”商场讲解员说。如今的大东副食,不仅重新规划了摊位让居民购物更方便,还从采购到售卖层层把关质量,“每天抽检蔬菜农残,不合格的直接下架。”对老年人更是贴心:专门设了便利通道,买重物有人帮着送,“我腿脚不好,来这儿买菜省心!”82岁的周奶奶说。
图5为实践团队在大东副食商场倾听讲解活动。殷美琦 供图
节日里的保障更显用心。春节时,商场备足千余种特色产品,老字号糕点、新鲜肉制品挤满货架,“就为让老百姓年夜饭桌子上啥都有。”从计划经济时的物资调配,到市场经济下的供需平衡,这个老市场的变迁,恰是民生需求从“温饱”到“品质”的见证。
正如居民们常说的:“日子过得踏实,就是最大的福气。”这些基层实践与民生场景,恰似一幅幅生动的民生画卷,勾勒出新时代民生保障的鲜活模样。从社区里的“福”气满满到菜市场的烟火升腾,从老旧小区的焕新蝶变到便民服务的细致入微,每一处改变都紧扣群众所需所盼。这不仅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刻践行,更是将民生保障的根系深扎于基层土壤的生动写照。它让中国式现代化的民生底色愈发浓厚,让每一位群众都能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真切感受到生活的温度与幸福的质感,彰显出民生保障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替代的基石作用,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最坚实的群众基础与最深厚的社会动力。
(作者:东北财经大学 邵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