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关于加强老年人权益保护的号召,探索代际互惠的法治宣传路径,7月5日,山东财经大学“法”润青银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滨州市博兴县京博养老院和博昌社区,开展以“防范电信诈骗,守护老年幸福”为主题的法治宣传活动。活动通过情景模拟、问卷调研、互动访谈等形式,深入了解老年人防诈意识现状,并针对不同群体特点开展精准宣传,为构建老年友好型法治社会提供实践参考。
技术鸿沟下的防诈困境:养老院里的认知突围 清晨8时,团队成员抵达京博养老院。活动开始前,志愿者对院内30位老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3%的老人表示“很少使用智能手机”,67%曾遭遇过电信诈骗信息,但仅有12%能够准确识别常见骗局。这一数据让团队成员意识到,技术使用障碍与信息获取渠道单一,正成为老年人防诈能力提升的主要瓶颈。
图为"法"润青银团队创新开展"代际反诈小课堂"。魏一佳 供图
“阿姨,如果接到‘中奖’电话说要先交税,您会怎么办?”在“剧本演绎”环节,78岁的张奶奶面对志愿者的提问,毫不犹豫地回答:“这么好的事,当然要赶紧交钱领奖啊!”这番对话引得现场一片笑声,却也暴露出老人们面对骗局时的典型思维模式。经过志愿者详细讲解诈骗套路后,张奶奶恍然大悟:“原来这些‘好事’都是坑人的!”
活动结束时,养老院负责人表示:“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特别适合老年人,希望以后能定期举办。”
社区防诈新挑战:当诈骗披上“熟人”外衣 下午2时30分,团队来到博昌社区活动中心。与养老院不同,这里的50位受访老人中,智能手机使用率达72%,但新型诈骗风险也随之增加。在“诈骗类型识别擂台”活动中,退休教师周爷爷一眼识破“冒充熟人”骗局:“这年头,视频都能造假,必须打电话确认!”然而在“高收益理财”骗局识别环节,多位老人却表现出犹豫。
图为团队成员手把手指导社区老人识别诈骗陷阱。杨新冉 供图
“您看看这个投资项目,月息2%,稳赚不赔!”面对志愿者模拟的理财推销,68岁的赵阿姨心动不已,经过团队成员用真实案例讲解“庞氏骗局”原理后,赵阿姨后怕地说:“去年邻居就被人骗了20万养老钱......”社区书记刘芳介绍,近年来针对老年人的诈骗已从“恐吓型”转向“利诱型”,且多通过广场舞群、买菜群等熟人社交网络传播,识别难度更大。
在博昌社区,团队创新"孙辈教祖辈"模式。10岁的琳琳用童谣讲解"游戏充值诈骗",促使68岁的赵阿姨识破"高收益理财"骗局。社区随后成立"银发防诈宣传队",建立起长效宣传机制。
调研启示:构建多层次防诈体系 通过对两地调研数据的对比分析,团队发现:养老院老人更需要基础防诈知识普及,而社区老人则面临更复杂的诈骗形式。
“不同生活环境造就了差异化的防诈需求。”团队指导老师沙林斌分析道,“养老院老人信息渠道有限,需加强基础宣传;社区老人接触面广,要重点防范社交裂变式诈骗。”团队据此提出“三维度”宣传建议:针对技术使用障碍开发语音版防诈程序;建立“社区-家庭-志愿者”联防机制;利用老年大学等平台开展常态化教育。
青春力量温暖银龄社会 夕阳西下,首日调研落下帷幕。团队成员不仅用专业知识服务老年群体,更从老人的人生阅历中收获成长。正如队员马凌宇在总结会上所说:“我们教会老人识别骗局,老人教会我们读懂生活。”这种双向赋能的实践模式,正是“法”润青银项目的核心价值。
“这种专业性与适老化结合的做法极具推广价值。”滨州市政法委副书记表示。团队将持续优化“代际反诈”模式,让法治温暖更多夕阳红。
图为队员们于博昌社区合影。魏一佳 供图
(通讯员 马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