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曾琳)七月盛夏,洞庭湖畔荷风送香。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百县千镇万村”湖南行社会实践团君山区分队3名学子,以“行走的思政课”为载体,深入君山区良心堡镇、钱粮湖镇、柳林洲街道3个乡镇(街道)的3个社区,围绕“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主题开展了为期7天的深度调研。团队通过走访6名基层干部与村民代表、实地考察3处特色点位,用脚步丈量湖区发展脉搏,既见证了君山区在“守护好一江碧水”理念下的生态蝶变与产业振兴之路,更在实践中淬炼了青年担当。
生态打底:从“水患之地”到“绿色银行”
“以前汛期一来就心慌,现在堤防固了,还靠着芦苇湿地赚上了‘生态钱’!”在良心堡镇社区,社区工作人员同团队成员交谈中发现,君山区依托长江岸线修复工程,累计退捕还湿1.2万亩,建成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示范带35公里。在柳林洲街道,曾经的砂石码头已变身江豚观测站,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江豚现身频次较2019年增长47%。

图1. 1图为团队成员在良心堡镇与社区工作人员交谈
文旅赋能:让“红色记忆”点亮“金色未来”
在钱粮湖镇,村民将革命故事编进渔鼓戏,既传承了非遗文化,又吸引了游客。红色基因不是陈列的史料,而是活着的传承。这种“红色+生态”的融合模式,是君山区乡村振兴的典型经验。

图1. 2图为团队成员在钱粮湖镇与村民交谈
青春思考:在湖区大地上书写成长答卷
调研中,队员们也关注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平衡难题:部分渔民转产后面临技能断层,研学产品存在同质化倾向。针对这些问题,团队结合专业所长,初步提出“渔民技能培训计划”“非遗文创孵化方案”等建议,并计划联合当地团委开展“大学生+乡村”结对帮扶。
此次君山区调研,是一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队员们不仅记录下湖区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更在与土地和人民的对话中,厚植了“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中国”的家国情怀。正如队员们在实践总结中所写:“洞庭湖畔的每一缕风,都在告诉我们:青年的理想,应扎根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