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解码城乡融合密码——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百县千镇万村”湖南行岳阳楼区分队调研纪实

    2025-08-17    阅读:
    来源: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百县千镇万村”湖南行实践团
     (通讯员:曾琳)近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百县千镇万村”湖南行社会实践团岳阳楼区分队10余名学子,以实践为笔、以三湘为卷,深入岳阳楼区八字门、奇家、吕仙亭等6个城乡社区,开展了为期近1个月的统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专题调研。团队通过60余份有效问卷、56次深度访谈及23处实地走访,用青春视角解码城乡融合发展的 “岳阳楼密码”,在行走的思政课堂中厚植家国情怀。
    一、 城乡接合部的“融合样本”:破题发展
梗阻在八字门居民点,队员们见证了城乡形态的“混搭图景”——一边是鳞次栉比的商品楼,一边是连片的稻田菜地。“社区2000亩耕地中,仅30%实现规模化种植,年轻人宁愿去城区打零工,也不愿守着‘一亩三分地’。”社区主任的话道出了发展困境。调研发现,该区域农业机械化率不足40%,而相邻的工业园区却面临技能型工人短缺,这种“用工荒”与“就业难”的错位,正是城乡要素流动不畅的生动写照。
奇家社区的“城乡产业联合体”则提供了破题思路。通过走访3家参与合作的企业,队员李芊芊在日志中写道:“城里企业提供种苗和技术,农户按标准种植,合作社统一加工销售,一亩蔬菜收益能提高300元。”这种模式让村民年均增收近万元,但调研也发现,资金短缺和冷链物流不足仍制约着规模扩张。
     二、民生短板的“攻坚图景”:直面急难愁盼
   “康王乡的快递点到下午3点就关门,取件得赶早;郭镇乡的老人去城区医院,要转两趟公交。”队员曹安妮在访谈中记录下群众的出行难题。数据显示,岳阳楼区城乡公交线路覆盖率相差近50%,60%的乡村受访者认为“交通不便”是最大生活困扰。
教育医疗的差距更触目惊心。吕仙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仅有1台心电图机,难以满足3000余名老年居民的需求;奇家社区小学的电脑房仍在用十年前的旧设备,与城区学校的智慧教室形成鲜明对比。“随迁子女入学需要6项证明,不少家长因材料不全耽误孩子入学。”队员杨添添在调研中发现,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梗阻,仍是城乡融合的突出短板。
     三、青春视角的“破局思考”:贡献智慧力量
     针对调研发现的12类问题,队员们形成了《城乡要素流动障碍清单》,提出“技能培训定向输送”“城乡公交联动调度”等28条建议。在洛王街道的座谈会上,周俊豪团队提出的“宅基地数字化确权”方案,得到区自然资源局的肯定:“大学生的思路为我们破解土地流转难题提供了新启发。”
实践带来的思想淬炼更为深刻。在麻布村的老党员家中,听着“当年肩挑手扛修水渠”的故事,队员乔彬感慨:“比起前辈们的艰苦奋斗,我们面对的困难算什么?”这种触动转化为行动——队员们协助社区整理红色故事30则,制作成“行走的党课”视频,在居民群里获得超千次转发。
     四、结语
     此次岳阳楼区之行,不仅是一次国情调研,更是一堂鲜活的思政课。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城乡温差,用数据揭示发展规律,更在与群众的朝夕相处中读懂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如实践日志中所写:“城乡融合不是简单的‘城市吞并乡村’,而是要让城市的便捷与乡村的诗意和谐共生。”这份青春答卷,终将汇入湖南“三高四新”战略的壮阔实践,为绘就城乡共荣的画卷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