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血沃河西,以青春铁流淬铸信仰丰碑——兰州大学“青马”宣讲团暑期实践团队重走红西路军路纪实

    2025-08-17    阅读:
    来源:兰州大学青马宣讲团暑期实践团队
  
  一条路,铭刻忠诚;一座碑,诉说壮烈。七月的河西走廊,骄阳似火,古道苍茫。兰州大学青马宣讲团暑期实践团队,踏上当年红军西路军浴血奋战的热土,追寻先烈足迹,感悟信仰力量,正式开启“重走西路军征途,讲好西路军故事”主题暑期实践活动。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强调“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红军的故事、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兰州大学“青马”宣讲团始终坚持以思想引领为核心,以理论学习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本位,旨在持续传播青年声音,纵深推进理论宣讲。作为开展理论宣讲的青年骨干,兰州大学“青马”宣讲团必须学深一步、讲深一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以青年之声讲好西路军的故事,这也是团队开展此次暑期社会实践的初心和目标。
  一、重走西征之路熔铸青春信仰​​
  "李国忠烈士用胸膛顶回冒烟的手榴弹时,年仅20岁。"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虎豹口强渡黄河,这是红军长征的关键部分,也是西路军征战河西的起点。面对国民党军队的阻击,红军在民众协助下,通过周密计划和英勇战斗,成功渡河。其中,渡河先锋连一排排长李国忠为了给渡河部队争取时间,用胸口把冒着烟的手榴弹顶回了敌人的碉堡,成功炸毁了敌人的碉堡。从虎豹口到甘新交界的星星峡,一共1260公里,而据统计,红西路军战士总共牺牲了12600余人,平均每一百米,就有一名战士倒下。成员们在渡河战役纪念碑前久久肃立,向一位位李国忠一样的烈士致敬。
  在古浪战役纪念馆,团队成员通过纪念碑、浮雕、油画和群雕等形式,了解到了西路军在河西走廊的战斗场景,感受到了他们面对重重困难坚守信念、浴血奋战的悲壮。纪念馆详细介绍了西路军的组成、战略部署以及与国民党军队的激烈对抗,强调了红九军在极端艰苦条件下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做出的重大贡献。
  踏入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八步沙,炽烈日光下涌动着无边绿浪。八步沙林场成立于1981年,作为古浪县首家农民联户承包林场,成为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典范。三代人历经四十多年,将荒漠变为绿洲。林场种植银条、柽柳、白榆树、梭梭树等耐旱植物,有效防风固沙,恢复生态。引入黄河水灌溉,采用草方格技术固定沙丘,种植植被,治理沙漠化。八步沙的绿色实践,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境改革理念。
  二、铭记无名忠魂筑牢精神丰碑
  在肃穆巍然的永昌烈士陵园,成员们向高耸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纪念碑”庄严三鞠躬。11.18米的碑体,镌刻着1936年11月18日铁流西进的悲壮起点。三颗红星辉映着红五、九、三十军的英魂。枪孔累累的郭家上马庄墙垣,无声诉说着剧团女兵以手榴弹血战敌骑的惊天壮举。“永昌战役牺牲2000余人,但只有39位留下姓名。”讲解员如是说道。成员们凝视无名烈士亭,肃然起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火种,曾点燃河西第一个苏维埃政权,也曾温暖祁连寒夜中冻僵的年轻身躯。成员们深切体悟到信仰的千钧之重,更将红色基因深植青春血脉,誓言在新征程上赓续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在汪家墩碉堡旧址。斑驳的夯土墙垣密布400余处弹孔,无声讲述着1936年12月的血火鏖战。看着这座曾被马家军重炮轰塌半壁的军事要塞,成员们伸手触摸深深的弹孔,仿佛听见当年263团将士“死守碉堡14昼夜”的震天呐喊。讲解员指向顶层的木架瞭望台,描述红军如何削去立柱抵御敌人攀登,在弹尽粮绝时以刺刀石块血战至最后一人。
  三、讲好红色故事播撒信仰火种
  实践的最后一站,团队来到了位于高台县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成员们首先向29.37米高的西路军烈士纪念碑行鞠躬礼。碑体基座三层汉白玉浮雕象征红五、九、三十军,正面镌刻着李先念同志的题词“红军西路军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纪念馆内,血战高台的群雕再现红五军九天八夜战斗历程:1937年1月1日董振堂率部攻占高台,12日即遭马家军两万余人围攻。馆内的全息展厅生动展示了红五军将士坚守高台县城的场景。红五军军长董振堂,打空了双枪的子弹,牺牲时,年仅42岁。展厅还特设了“红军槐”展区,年仅十五岁的张护士长,因为看不惯敌人对西路军俘虏的虐待,奋力反抗,被马匪残忍地钉死在了大槐树上,他用15岁的花样年华讲述了什么是宁死不屈,他用钢铁般的意志坚定了他的信仰。
  在高台牺牲的红五军高级将领还有政治部主任杨克明,1927年杨克明送别新婚的妻子魏俊淑,仅1932年短暂探过一次亲,即成永诀。1985年8月,78岁的魏俊淑携子孙赴高台,在刻有丈夫名字的纪念碑前声泪俱下:"思明啊,妈带你见爸爸了!"当年同来的孙子孙媳搀扶着祖母,原来——她与杨克明唯一的儿子陶思明早在1969年病逝,至死不知父亲下落。老妇人枯手反复摩挲冰凉的纪念碑,回去后不久,她就过世了。
  红军槐新发的枝叶下,团队成员收集了许多这样的故事,带着总书记“讲好西路军故事”的嘱托,团队成员讲打造出西路军主题的“青马金课”,用“青言青语”让西路军在青年的记忆中永存。
  巍巍祁连山作证,滔滔黄河水长歌。从虎豹口的血色黎明到八步沙的绿色曙光,1260公里征程丈量着信仰的厚度与生命的广度。兰州大学青马宣讲团以脚步重走这堂“行走的思政课”,将西路军精神锻造成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坐标——那是以青春护山河无恙的忠勇,以热血染大地常青的担当!西路军的故事,将会被宣讲团传播到兰州大学的上百个团支部里,河西走廊上的星星之火,最终将点亮兰大青年信仰的火种。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