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艺术润心进基地 换位体验入校园——河海学子助力残健共融

    2025-08-18    阅读:
    来源:覃维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格外关心残疾人、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关注残障群体的社会融入需求,增进对残障群体的理解与关怀,河海大学“禹光同行”调研团于2025年6月至8月赴江苏省南京市、常州市开展助力心智障碍群体社会融入实践调研。本次实践聚焦特殊群体生存与发展现状,通过组织基地助残服务活动、走访专业助残机构、开展校园融合教育三个维度,深入探究残障群体面临的社会融入困境,探索精准帮扶路径,为促进残健共融贡献青年力量。
  艺术温情:手工歌舞唤醒潜能
  6月30日至7月4日,团队成员前往南京市博爱残疾人之家、南京市残疾人就业管理中心机构、华侨慈恩残疾人之家开展歌舞、手工、运动等多项志愿活动。在南京市博爱残疾人之家,团队组织了手工串珠与运动协调课程,在这里,学员们平常会跟着基地老师做串珠工艺品义卖,学员通过义卖月均增收在500元左右,开展手工串珠更多是为了锻炼学员们的审美与自我意识——设计出自己喜爱的手工制品。7月2日,团队在南京市残疾人就业管理中心以歌舞律动代替传统手工制作为学员们带来新奇体验。活动包含了《起风了》歌曲教唱和《开心往前飞》舞蹈教学两个环节,通过将团队成员与基地学员分组教学,引导学员们在艺术中共享快乐的同时锻炼身体协调能力。7月4日,团队在华侨慈恩残疾人之家实施适应性课程调整。因机构存在听障学员,歌曲部分主要以拍手互动为主,太极教学则采用二十四分解演示与一对一指导结合,在缓慢的太极运动中,学员身心逐渐得到放松。活动结束之后,参与活动的各基地残障人士及专业助残人士表示希望接下来合作更多创新品牌志愿项目,共同助力心智障碍群体融入社会、增长技能。    
  智汇助残:机构访谈共鉴经验
  在开展志愿活动的同时,团队走访了三个基地,考察了心智障碍群体的生活现状,了解了各基地的发展历程和制度管理。随后,实践团与基地专业助残人士进行了访谈交流,进一步认识到心智障碍群体能力培养呈现长期投入与短期退化的矛盾、社会支持体系存在显著短板、就业岗位结构性缺失、专业照护机构养老难以及家庭抚养负担重等现实问题。此外,实践团还就助残机构的运营模式、志愿服务活动成果转化、当下的需求等问题同各基地专业助残人士进行深入探讨,对助残机构在培养心智障碍者生活技能、提升学员社会认知及缓解学员家庭压力中的成就与挑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换位挑战:有碍前行共情体验
  弱势群体与社会之间应该是双向奔赴的关系,助力残障群体融入社会除了提高残障群体的社会能力,也要提升社会对于残障群体的关注度。8月15日,实践团与河海大学“小水滴”支教团在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直溪镇迪庄村联合举办了“爱作轻舟破阻浪,换位为楫渡光洋”换位体验活动,为这里的学生们带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实践课。活动前期,团队成员通过助残课堂向学生们讲解助残知识,分享助残经验,初步了解了残障人士的生活现状与挑战。实践团结合助残经验分别向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设计了“筑爱线”与“助残线”两条体验路线,通过“盲人购物”“你画我猜”“”“语你手护”“听声入篓”等沉浸式情境模拟,引导学生体验视障、听障、语言障碍及肢体障碍人士的感受。在体验了“有碍前行”的种种不便后,有学生坦言:“我感觉很愧疚。因为这些困难正在被我们体验,甚至感觉当作是个游戏。这让我真切体会到了他们的不易,我非常敬佩他们。”孩子们不仅深刻理解了残障人士日常面临的巨大挑战,更被残障群体在逆境中展现的坚韧与乐观精神所深深打动,一份敬畏之情油然而生。这份从“游戏”体验中产生的愧疚感,超越了简单的同情,也给予了残障群体最纯真美好的祝愿。    
  此次实践助残之行,如同星途追光,在青年学子与残障群体的交往中,照见残障群体艰难却又鲜活的生命。实践团用艺术走进了心智障碍者纯真的世界,将书本上的助残经验转化为助力心智障碍群体社会融入的实际方案,在换位体验中播撒真诚与关爱的薪火种子。点点微光筑星河,未来,实践团将继续深入助残行列,广泛开展助残知识科普宣讲和助残实践服务活动,让更多人了解残障群体、走进残障群体、关爱残障群体,共同为残障事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