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这座兼具山海之韵与历史厚重的城市,留存着众多珍贵的红色遗迹。它们如同一颗颗珍珠,串联起那段风雨如晦却又热血沸腾的岁月,每一处都承载着独特的记忆与精神。为此,我们“血色四明,薪火甬传”调研小队成员分头行动,通过各种途径为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与革命精神的地方设计红色地图或写下介绍词,以此来更好地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一、用地图串联信仰之路
徐王洁以《宁波红色遗迹的红色地图》为创作起点,以鲜明的色彩将海曙革命烈士园、镇海口海防纪念馆、张人亚学堂、宁波工人运动纪念馆等多个红色地标串联起来,构建起一幅“红色精神脉络图”。这不仅是一次空间上的连接,更是一条通往理想信念的思想通道。
图 1-宁波红色遗迹的红色地图(徐王洁制作)
二、重访旧址,触摸历史温度
围绕中共宁波地委旧址,何语菲回顾了宁波党组织从最早的支部到地委的建立历程,凸显了这座城市在全国党组织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段僖雯则聚焦于旧址建筑细节,用“墙缝里的初心印记”讲述地下党员在白色恐怖下的无声坚守与精神力量。
钱雨萱与美丽瓦提深入探访余姚横坎头村中共浙东区委旧址,详细还原了抗战时期敌后根据地的建设历程。从地道战、游击战到军民并肩作战,这里被誉为“浙东延安”的历史地位在他们的文字中愈发清晰可感。
三、海防遗迹诉说热血忠魂
镇海作为“浙东门户”,其海防记忆在沈思涵与黄若函的作品中熠熠生辉。前者走进镇海口海防纪念馆,回顾中法战争、抗日战争等历史节点;后者则从招宝山海防历史纪念馆出发,串联起镇海人民数百年抵御外侮的奋斗历程,体现出海防精神在新时代的意义。
四、
顾佳秀聚焦宁波工人运动纪念馆,用沉浸式语言描绘1920年代工人阶级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史,从泛黄的《工人周刊》到烈士王鲲的雕像,无一不透露出劳动人民的伟岸姿态。
孟士迪与王潇晗则走进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书写李敏、徐婴等烈士的英勇事迹。他们用诗意的语言描绘高耸的纪念塔、铭刻历史的浮雕,将“以骨为薪、以魂为炬”的誓言深深镌刻进读者心中。
五、多元视角呈现红色宁波
朱叶舟追踪1927年咸祥镇芦浦村的“宁波革命第一枪”,通过纪念雕塑与数字化展示手段,展现农会起义的惊心动魄。吴佳斌重现九龙湖抗战前哨的革命场景,用文物讲述军民同心的抗战故事。
林文清以张人亚党章学堂为切入,讲述这位“党章守护人”冒死保存《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故事,展现信仰的重量与精神的高度。
陈乐茹的作品聚焦梅园革命史迹陈列馆,通过实地走访建岙村,讲述地下党与村民同舟共济的抗战故事,呈现出一座“红色堡垒”如何以人民为根、以信念为魂。
红色,是历史的底色,是信仰的颜色,更是青春最亮丽的注脚。青年们以鲜活的语言、细腻的观察,将宁波红色文化从“展板”转化为“共鸣”,从“课本”升华为“信仰”。这些红色遗迹,是宁波革命历史的鲜活载体,它们各自诉说着不同的故事,却共同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指引着人们在回望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动力。他们的笔触,将宁波这座城市的红色记忆重新点燃;他们的脚步,把革命精神的种子播撒在新时代的奋斗征程中。宁波青年正以自己的方式,让这份光芒生生不息,照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