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红色记忆,红雁在行动
烟台大学“红雁翱翔队”:踏寻红色足迹,传承不朽精神。近日,烟台大学机电汽车工程学院“红雁翱翔队”实践队开展了一场为期7天的“寻找红色记忆和红色人物”主题实践活动。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刘梓任、刘硕等7名队员组成的团队,循着历史的足迹,走进胶东大地的红色地标,用实地探访、深度访谈、创意实践等方式,解码红色基因的时代密码。
实践活动以一场庄重的出征仪式拉开序幕。校领导为团队授旗时强调,青年学子当以红色历史为镜,在实践中汲取奋进力量。队员们领取物资后,经过安全培训与行程部署,带着期待踏上旅程。途中,一部胶东革命纪录片让大家提前沉浸在那段烽火岁月的记忆中,当晚的行前会议上,各小组明确分工,为后续活动筑牢基础。
首站胶东革命纪念馆内,锈迹斑斑的武器、泛黄的战地书信、详实的历史影像,在讲解员的讲述中变得鲜活。“每一件文物都是一个故事,每一段历史都刻着初心。”队员朱鸿斌在参观笔记中写道。与馆方工作人员的座谈中,大家围绕“如何让红色故事打动Z世代”展开热烈讨论,碰撞出不少创新传播的思路。午后,队员们徒步前往烟台山抗日烈士纪念碑,沿途随机采访的市民中,有老人讲述父辈的战斗经历,有学生分享红色研学感悟,让大家感受到红色文化在民间的鲜活传承。纪念碑前,敬献花篮、默哀致敬、重温誓词的仪式虽简,却让每个人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
胶东红色秘密交通线的探访,让队员们深切体会到“无形战线”的惊心动魄。在栖霞市交通站旧址,队员们仔细观察着当年用于隐藏情报的暗格、传递信号的窗棂,模拟情报传递时的紧张感,仿佛穿越到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午餐时,一碗糙米饭、一碟咸菜的“革命简餐”,让大家对“艰苦奋斗”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徒步5公里重走交通线的过程中,设置的“破译密码”“紧急转移”等任务,让队员们切身体会到地下工作者的智慧与胆识。
“对话英雄”环节,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令人动容。上午拜访的老革命,虽已步履蹒跚,讲述起战斗经历时眼神却格外明亮,“为了新中国,多大的牺牲都值得”的话语掷地有声。队员们一边认真记录口述历史,一边为老人送上精心准备的纪念册。下午与两位市级道德模范的交流,则展现了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一位扎根乡村教育数十年的教师,用坚守诠释着“奉献”;一位带领村民致富的村支书,用实干践行着“担当”。非遗与红色文化的碰撞,擦出别样火花。胶东剪纸课上,队员们手中的红纸渐渐变成党徽、红船、英雄群像;胶东面塑台前,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革命人物形象被塑造出来。作品展示时,大家看着这些融入红色元素的传统手工艺品,真切感受到“文化传承”的力量。红色故事会上,有队员讲述胶东母亲舍子救伤员的事迹,有队员分享当代消防员逆行救灾的壮举,即兴情景剧《交通站的一天》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最佳讲述人”的评选让红色故事在互动中深入人心
成果创作阶段,队员们各展所长:视频组将七天的素材剪辑成《红色足迹》系列短视频,用镜头语言讲述所见所闻;图文组整理的调研报告,详细分析了红色资源的保护现状与传播建议,绘制的红色地图标注着每一处探访地的历史意义。
实践成果汇报会上,当短视频里的历史场景与现实探访交织呈现,当红色地图上的每一个标记都有故事支撑,当充满创意的文创作品展现出红色文化的年轻态,到场的领导与媒体纷纷点赞。“这不仅是一次实践,更是一场生动的思政课。”当地宣传部负责人评价道
返程途中,队员们交流着七天的收获。队长说:“我们带回的不仅是100多张照片、几卷视频素材,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场红色之旅,让“红雁翱翔队”的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红色记忆从未褪色,红色精神始终是照亮前路的灯塔。作为新时代青年,他们将带着这份感悟,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用实际行动传承不朽的红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