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校调研团队齐聚秨归探寻屈原与端午文化根源
7月9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天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三校的调研团队齐聚湖北宜昌中国地质大学秨归基地,共同开启了一场关于屈原与端午文化的深度探索。其中,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怀揣对文化传承的热忱,在屈原端午文化国家级传承人郑承志老师的引领下,解码屈原精神与端午文化的当代价值。
团队首先探访了屈原祠,在这里,历史与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让屈原文化变得可感可触。《屈原列传》碑刻如凝固的史卷,静静诉说着屈原生平与精神;巍峨的屈原雕像以长袍广袖、凝重面容,彰显其忧国忧民的孤高品性;“传颂屈子风范”连环画展用“读书洞”“濯缨泉”等故事,将屈原的人格魅力化作具象画面;主题浮雕则以圆形构图、“廉”字环绕与山水莲花点缀,艺术化凝练了屈原精神的内核。提前的探访让团队成员对屈原精神有了更直观的感知——它不仅是诗句里的激昂,更是融入民俗骨血的坚守。
随后,郑承志老师的讲座为团队打开了屈原精神与端午文化的深邃宝库。讲座伊始,郑老师回溯屈原生平,带众人穿梭回两千余年前的楚地,他指出:“屈原不只是伟大诗人,更是家国情怀的象征。”他通过投影中的《离骚》语句,解析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仍坚守理想的精神内核。从屈原投江明志的悲壮,到百姓划船打捞、投粽喂鱼的端午溯源,郑老师娓娓道来。谈及“屈原‘美政’理想与爱国情怀是端午文化底色”时,团队自然联想起屈原祠内的展陈:诗集复刻本静陈,似藏楚地风云;文人纪念书画陈列,笔锋墨韵呼应传承;行吟泽畔场景、端午古俗复原,让屈原精神突破时空,清晰照进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