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秭归的山水间,屈原的魂魄从未远去。它流淌在峡江的波涛里,沉淀于楚地的草木中,更在世代相传的手艺里获得永生。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循着千年文脉,深入屈原故里,探寻峡江木雕、三闾刺绣、峡江草编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当代被屈原文化深刻唤醒,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韧性。
木刻忠魂:从汨罗江畔到刀锋流转
踏进屈原祠内刘志华的木雕工作室,时光仿佛凝固。刻刀起落间,木屑如历史尘埃簌簌而落。团队成员凝神屏息,目睹一块平凡木坯在刘志华手中被赋予精魂。圆刀轻旋,凿出衣袂翻飞的弧线;三角刀微颤,挑出兰草叶脉的纤毫。他的代表作《我哥回》与《归来》,正是屈原精神最震撼的立体诠释。
《归来》中,屈原傲立龙背,怀抱长剑,眺望故土,每一道皱纹都浸透沧桑与眷恋,灵感源自神鱼驮归的秭归古老传说。《我哥回》则定格了屈子昂首远思的瞬间,身旁屈姊所化的杜鹃鸟,泣血悲鸣“我哥回”,将手足深情与家国悲恸凝固于方寸之木。刘志华对团队坦言:“创作《归来》,是盼着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手艺都能‘归来’。”更令人动容的是传承中的锐意求新——年轻匠人让屈子衣袂拂过三峡大坝的现代轮廓,在龙舟的浪痕里巧妙嵌入二维码,古老樟木的纹理中,楚辞的墨香与时代的天光交相辉映。

丝绣诗心:针线交织的《橘颂》华章
离开木香萦绕的屈原祠,团队踏入弥漫草木清香的芈绣馆。三闾刺绣传承人乔贵荣手中的银针,正以丝线为墨,绣写楚辞华章。她向调研团队展示了倾注八个月心血完成的巨制《橘颂》——这幅以屈原同名诗篇为灵魂的作品,运用平绣中的精妙长短针法,以130余种丝线反复叠加穿插,令橘树果实饱满欲滴,枝叶层次宛然如生,将“后皇嘉树”的咏叹化为指尖永恒的画卷。
“‘三闾’之名,源于屈原的官职,这是我们秭归人纪念他、传承楚风的方式。”乔贵荣向青年学子阐释这门技艺的文化内核。她更创新性地将传统用于围裙肚兜的“挑花针法”(单线出针,单线回针),成功移植于现代茶席、香囊、饰品,让古老针法在当代生活中找到全新舞台。团队成员在乔老师指导下初执绣针,短短几分钟的笨拙尝试,已深刻体会到“慢工出细活”背后难以言传的艰辛与坚守。
草编龙舟:千载民俗的指尖重生
在屈原故里非遗小巷,峡江草编传承人罗光林的工作室,宛如一座微缩的草编王国。清香源自棕叶、黄荆条、菖蒲这些峡江草木。形态各异的龙舟模型承载着对屈原永恒的追思,精巧的端午草粽凝结着千年习俗的温度,《龙凤呈祥》则寄托着最朴素美好的愿景。
罗光林向围拢的调研团队道出峡江草编的筋骨:棕榈叶的柔韧赋予其独特朴拙的荆楚气韵,“单脊双斜纹”等独创技法,使作品在表现龙舟竞渡的激烈或粽叶棱角时,充满他处难寻的筋骨与神采。团队成员在罗老师带领下,亲手体验编织端午草粽。从摆“井”字到绕圈收束,看似简单的步骤却让棕叶在手中屡屡“失控”。当罗光林将驱虫草药均匀裹入草粽,成员们看着自己手中歪扭的半成品,无不感叹世代积累的智慧深不可测。

屈魂为引:非遗新生的文化密码
调研团队深刻体悟到,屈原文化正是这三项非遗在当代重焕光彩的核心密码与不竭源泉。“三闾”之名直指屈原官职;峡江木雕的核心题材离不开屈原传说与形象;草编龙舟与粽子更是端午祭祀屈原最直接的民俗载体。屈原为它们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文化根源和鲜明的地域身份。 屈原的悲壮人生、瑰丽诗篇、不朽传说,成为匠人取之不尽的灵感宝库。木雕凝固《我哥回》的泣血呼唤,刺绣演绎《橘颂》的嘉树风骨,草编复刻龙舟竞渡的追思场景。每一项技艺都因承载这份厚重情感而更具打动人心的力量。
当秭归的夕阳为非遗小巷镀上金色,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学子们满载而归。他们心中已深深烙下传承人的执着身影:刘志华刀锋下的专注,乔贵荣针尖上的从容,罗光林指尖翻飞间的笃定。这次“三下乡”揭示了一个深刻答案:屈原的魂魄从未消散,它已化作木雕的遒劲线条、刺绣的斑斓丝线、草编的坚韧经纬。这些古老技艺,因浸润了千年屈韵而底蕴深厚,更因传承者们以创新接续文脉的勇毅,而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展现出如峡江水般奔腾不息、历久弥新的磅礴生命力。青年一代对非遗的认知、理解与热忱,正是这条文明长河奔涌向未来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