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再度启程,循着荆楚文化的脉络,深入湘西大地。从凤凰古城的银火灼灼到会同山区的木痕深深,他们用脚步丈量非遗传承的土壤,在银饰的流光与木雕的纹理中,探寻传统手工艺的千年匠心与当代生命力。
银火灼灼:錾刻里的民族记忆
湖北作为荆楚文化发源地,金属锻制工艺源远流长,而相邻的湘西地区,银饰锻制技艺同样闪耀在非遗长廊。在凤凰古城德榜村,团队见到了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麻利明——这位家族第七代传人,正用祖传的錾刀,在银片上续写民族的“符号语言”。
传统银饰的诞生,是一场“火与铁的艺术”。熔炼时,银匠凭经验精准控火,让纯银化为流金;捶揲环节,“千锤百炼”赋予银块延展的生命,化为片、条或丝;最关键的錾刻工序,匠人持特制錾刀,以毫厘不差的力道雕琢出龙凤、花鸟,每一笔都是苗族迁徙史与图腾崇拜的密码。更精妙的拉丝技法,能将银条拉成发丝般的细线,编织出繁复结构。三十余道工序后,经焊接、镶嵌、抛光,一件银饰方能闪耀登场。

“我们也很想传播出去,但没渠道,接触不到外国人。”麻利明的话道出传承困境。但希望已然萌芽:苗族银饰纹样融入彩妆产品获市场认可,轻量化改良让传统图案更适配日常佩戴。古老银饰正以新姿态走进现代生活。
木痕深深:刀刻中的乡土情怀
从凤凰向西,团队来到湘西南会同县——这座“广木之乡”,藏着另一番非遗景致。在木雕传承人向昌平的工作室,木屑如雪纷飞,师徒二人正以刀为笔,在木头上书写光阴故事。
会同木雕的荣光可追溯至明清,彼时工匠足迹遍布湘西,千禧年前后更迎来高峰,县宗教用品工艺厂聚集六七十名技术骨干,业务辐射黔渝鄂。16岁拜师、深耕技艺二十余载的向昌平,将传统木雕与根雕融会贯通,独创“扁雕”技法,能在不足1公分的薄木上刻出立体层次,令人称奇。
当地匠人讲究“因材施艺”,楠木、梓木等细腻木材在他们手中,经圆雕、浮雕、镂空雕等技法,化为牡丹缠枝的屏风、孩童嬉戏的床楣、衔枝喜鹊的摆件——这些贴近生活的图案,藏着“日子有滋有味”的朴素向往。如今,向昌平的徒弟向宏谱放弃打工,留乡学艺十余年,月薪过万还能照顾家庭,“手艺成了留在家乡的理由”。在向昌平推动下,木雕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薪火不熄:传统与现代的和鸣
无论是凤凰银饰的“叮当”锤音,还是会同木雕的簌簌刀声,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需要呼吸的活态文化。“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团队的调研,正打破“记录保存”的传统模式,探索保护与创新的衔接路径——他们见证银饰与彩妆跨界,看见木雕带动乡村就业,更明白:非遗传承不仅靠匠人坚守,更需青年参与的社会协同。
当银的流光遇上木的温润,当千年技艺撞上现代审美,非遗的生命力便在这碰撞中愈发强劲。调研团队的脚步仍在继续,而那些藏在银饰与木雕里的匠心,终将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绽放出更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