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探访黄金坳龙窑土陶,以青春之力助非遗传承

    2025-08-21    阅读:
    来源:大学生网报
  夏日炎炎,初心灼灼。为响应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号召,2025年7月14日,“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实践团队走进湖南怀化嬉麓非遗特色街区的陶罐罐手工坊,探访黄金坳龙窑土陶古法制作技艺第五代传人张克明,在沉浸式体验中追溯非遗脉络,以实际行动助力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对话传承人,触摸千年陶火印记
  “这土陶的根,扎在明清的窑火里,也扎在咱湘西的泥土里。”初见张克明时,他正坐在陶轮前,双手翻飞间,一团褐红色陶泥逐渐显露出古朴的轮廓。作为家族技艺的第五代传人,张克明9岁便跟着父辈学艺,60余年来与陶土为伴,指尖的老茧与窑边的烟火气,都是他坚守的见证。

  在他的讲述中,团队成员了解到,黄金坳龙窑土陶作为鹤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怀化本地优质陶土而生,其古法工艺堪称“土与火的艺术”:从溆浦龙潭运来的高岭土无需化学添加,全凭匠人手感揉炼;手拉坯时,手腕的力度与陶轮的转速必须严丝合缝;最终入龙窑柴烧,历经60小时千度高温煅烧与42小时自然冷却,落灰成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张克明轻抚着一件带着冰裂纹的陶罐感慨:“烧窑就像跟老天爷打交道,差一度火候,就可能前功尽弃。”这份对技艺的敬畏与执着,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背后的坚守与不易。
  体验制陶全过程,感悟指尖上的匠心
  “看着简单,上手才知道有多难!”团队成员在尝试拉坯时,陶泥要么歪歪扭扭,要么突然“坍塌”,反复几次才勉强做出一个不规则的杯坯。当天,在张克明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们依次体验了揉泥、拉坯、简单刻画等工序。亲身体验让团队成员们对“匠心”有了更鲜活的理解——它藏在日复一日的重复里,藏在对每一个细节的较真中。
  青春力量赋能,让老手艺“潮”起来
  实践不止于观察与体验,更在于行动。针对手工坊宣传范围有限、年轻群体认知度不高等问题,团队发挥专业所长,为非遗传播出谋划策:用镜头记录张克明制陶的全过程,剪辑成“一分钟看懂龙窑土陶”短视频,通过校园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发布,单条视频浏览量超5000次;结合年轻人喜好,设计“土陶+湘西纹样”的钥匙扣、杯垫等文创草图,供手工坊参考;协助整理土陶技艺的文字、图片资料,为建立非遗档案提供基础素材。“这些孩子带来的新想法,让我看到了老手艺的新可能。”张克明老师对团队的帮助赞不绝口。

  传承在路上,青春担当显初心
  此次实践虽短,却让“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团队成员对非遗传承有了深刻认知:传统技艺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需要代代相传的“活态文化”。正如团队队长所说:“走近张克明师傅,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份文化自信。年轻一代有责任接过传承的接力棒,让非遗在创新中焕发活力。”
  据悉,团队后续将持续关注黄金坳龙窑土陶的发展,计划在校园内开展非遗分享会,让更多同龄人了解这门藏在湘西的古老技艺。传承之路漫漫,青春力量正以实践为笔,为非遗保护书写新的篇章。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