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清晨,广西师范大学“壮乡智老关怀”实践团队的7名队员踏着晨露,抵达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冠洞村。这是团队为期10天暑期实践的首站,队员们带着提前设计的调查问卷和满腔热忱,深入侗族村寨,开启对乡村适老化社区空间与服务体系的实地调研。
图为团队成员抵达冠洞村。 唐田馨摄
冠洞村依山而建,木质吊脚楼错落有致,鼓楼前的广场是村民日常聚集的核心区域。上午9时许,恰逢村里的老年协会在广场开展山歌对唱活动,队员们便从这里开始了调研。“阿婆,您平时去村头的便利店方便吗?台阶会不会太高呀?”“大伯,您用过智能手机测血压吗?觉得难不难操作?”队员们用简单的方言搭配手势,与老人们拉家常、问需求,笔记本上很快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反馈:“村口步道太窄,轮椅不好过”“夜里起夜怕黑,希望有亮一点的灯”“智能手机看不懂,想跟城里的孙子视频都难”……
在村支书的带领下,团队走访了村内的老年活动中心。只见活动室虽宽敞,但地面稍显湿滑,墙角的插座位置偏高,老人们使用时需踮脚伸手。“这些细节要是能改改,老人们活动起来更安心。”队员李欣鸿一边用手机拍下现场,一边在调研表上标注“需增设防滑垫”“降低插座高度”等建议。
午后,团队分成两组,一组继续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发放问卷,另一组则与村“两委”干部座谈。“村里60岁以上老人占三成多,不少子女在外务工,老人们既要照顾自己,还要帮着带孙辈,适老化设施确实是刚需。”村主任的话让队员们更感责任重大。针对村干部提到的“智能设备买了不会用”问题,队员们当即拿出提前准备的“银龄课堂”宣传单,承诺后续会结合调研数据,设计适合乡村老人的简易操作教程。
图为团队成员与村民交谈。 王芷骞摄
夕阳西下时,队员们的问卷已收集近百份,背包里的笔记本记得满满当当。“冠洞村的老人淳朴又热情,他们的需求很实在,既有对防滑扶手、感应夜灯这些硬件的期待,也有想学会用手机、多些人陪聊天的心愿。”队长木亚萨尔·阿布力米提在总结会上说道,“这正是我们‘微改造+软服务’模式要解决的问题,接下来会把这些需求好好梳理,为村里量身定制适老化方案。”
夜幕降临,鼓楼的灯光亮起,队员们还在整理当天的调研资料。此次冠洞村之行,不仅让团队摸清了乡村适老化的“痛点”,更坚定了他们用智慧与人文关怀助力乡村振兴的决心。接下来,团队还将前往河池、玉林的两个村落,继续收集一手资料,为构建符合广西乡村特色的适老化服务体系积累实践经验。
(通讯员:王芷骞 唐田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