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到多元纺织手工,青年学子以专业服务社区,点亮青少年科技梦。
2025年8月18日至22日,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星火核光”实践团在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中韩街道东韩馨悦社区开展了“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中央专项实践暨“青大青春青年”社区专题实践。该实践以“两弹一星精神宣讲+纺织非遗手工制作”为主线,通过五场主题科普宣讲和多场纺织手工课程,为社区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科技与文化交融的暑期盛宴。
一、系统宣讲: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实践团队的志愿者们紧扣时代主题,精心设计了五日系列“两弹一星”精神宣讲课程,全方位展现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历程和科技成就,宣传两弹一星精神。8月18日,《党领导下的中国核工业》主题宣讲首先登场,通过丰富的影像资料和生动讲解,向孩子们展现了中国核工业70年来的辉煌成就。
图为志愿者进行“两弹一星精神”宣讲。荆凯 供图
次日,《两弹一星精神》专题讲座深情讲述了老一辈科学家隐姓埋名、为国铸盾的感人事迹。孩子们被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深深打动,现场掌声不断。一位社区工作人员表示:“这样的精神传承对孩子们的成长很有意义。”
图为志愿者进行“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宋忻蒙 供图
后续三天,实践团队相继开展《铀的三生三世》、《人造太阳》和《探秘核电站》等“两弹一星”精神主题宣讲。志愿者通过模型演示、动画视频等形式,将复杂的核能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在《人造太阳》讲座中,孩子们对核聚变能源表现出浓厚兴趣,纷纷提问:“什么时候我们能用上人造太阳发的电?”“中国在这个领域厉害吗?”志愿者一一解答,现场气氛热烈。
二、多元手工:纺织非遗的创意实践
为丰富孩子们的课程体验,实践团志愿者们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与宣讲课程相配套,开展了多种植物拓染、蜡染、香囊、羊毛毡、编织手绳等丰富多彩的纺织手工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同时更加深入地学习“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核。
在植物拓染课上,孩子们采集树叶和花朵,通过捶打的方式将植物的形状和色彩留在布料上,感受自然与纺织的奇妙结合。蜡染课程中,志愿者指导孩子们用蜡刀绘制图案,经过染色、去蜡等工序,创作出独具特色的蜡染作品。
图为志愿者指导孩子们进行植物拓染。荆凯 供图

图为志愿者指导孩子们进行蜡染。宋忻蒙 供图
羊毛毡创作尤其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他们用彩色羊毛毡针戳出各种造型,有的制作了人造卫星造型,有的创作了宇航员形象,将核元素融入艺术创作。孩子们用各色羊毛戳出“两弹一星”、“核电站“等图案,在创意实践中加深对科技知识的理解。
图为志愿者指导孩子们制作羊毛毡。张天赐 供图
三、创新融合:科技与文化交相辉映
实践团队注重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创新。在手工课程中,志愿者巧妙地将“两弹一星”精神与纺织非遗相结合,引导孩子们在创作过程中体会科学家们的创新精神和坚韧品质。例如,在缝制香囊时,志愿者讲述科学家在艰苦条件下坚持科研的故事,鼓励孩子们在手工制作中克服困难,发挥创造力。在制作蜡染手工品时,孩子们结合学习的两弹一星精神,各自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作品。
图为小朋友展示蜡染作品。宋忻蒙 供图
这种创新融合的教学方式获得了社区和家长的一致好评。一位家长表示:“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还通过手工制作锻炼了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四、实践成效:播撒种子收获成长
五天的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前后对比可以发现,孩子们对核能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入,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更加浓厚,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更加深厚。实践团队长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技报国的种子,同时也为纺织非遗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社区负责人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带来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一种青春的力量和创新的思维。这种高校与社区的联动,既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平台,实现了双向受益。
本次活动是“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活动的重要实践,同时是青岛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青年学子将专业知识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能力。实践团志愿者们表示,将继续以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为核心,优化实践内容,扩大服务范围,让更多青少年在实践体验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综合素养,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通讯员 张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