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头:大学生网报宿迁8月26日电(通讯员 王梓羽)
导语:2025年暑假期间,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团队走进江苏沭阳官墩村小学,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教学实践活动。志愿者周子馨带领团队通过情境化、体验式教学方法,为乡村孩子开启了一扇通往知识的新窗口。
正文:
2025年7月至8月,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团队在沭阳县官墩村小学开展创新教学实践。志愿者周子馨与团队成员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方式,为乡村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诗意重现:古典文学的现代解读
在语文课程设计中,团队注重古典文学与现代生活的对话。讲授《送元二使安西》时,周子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窗外杨柳、体验清水送别等方式,将千年古诗意境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现实体验。这种沉浸式教学方法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超过80%的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将个人生活经历与文本内容自然衔接。
光影时刻:意外收获的教学良机
教学过程中的环境变化成为珍贵的教学资源。当教室光线转暗与课文《灯光》情境巧合时,周子馨及时把握这一契机,通过划亮火柴再现文中场景。微弱的火光映照着一张张专注的面庞,开放性的提问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光明的象征意义。这一刻,文本与现实完美交融,创造了难忘的教学体验。
(图为实践队周子馨出镜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马海燕摄)
教学相长:实践中的观察与提升
团队重视教学过程中的观察与反思。记录者马海燕发现,当学生眼中闪现"理解之光"时,往往是知识内化的关键时刻。这一发现促使团队更加关注师生情感互动,将情感共鸣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为后续教学改进提供了宝贵参考。
活学活用:英语教学的本土化创新
英语教学中,团队将语言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字母教学融入乡村常见的蚕、蒲公英等元素,发音练习通过实物教具和身体动作配合,使抽象的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有趣。特别是"th"发音教学环节,通过蒲公英吹气练习,成功化解了方言带来的发音难题。
(图为实践队周子馨出镜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马海燕摄)
情景剧场:在表演中习得语言
团队创新性地将戏剧表演引入语言教学。在"take shelter"短语教学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在欢乐的氛围中掌握英语表达。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文化桥梁:连接乡土与世界
在跨文化教学中,团队注重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同时,开拓国际视野。通过中英文对比、词卡贴图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差异,建立文化认同。结课日上,学生用创意作品展现了对中西文化的理解,用稚嫩却真诚的方式搭建起沟通中西的文化桥梁。
(图为实践队周子馨出镜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马海燕摄)
结语: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团队通过两个月的教学实践,为沭阳乡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团队表示将继续探索更适合乡村学生的教学方法,助力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作者署名:通讯员 王梓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