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诗心点亮童心:一场跨越千年的乡村美育实践

    2025-09-01    阅读:
    来源:大学生网报
电头:大学生网报8月26日电(通讯员/生思佳)
 
导语
2025年盛夏,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团队带着两篇相隔千年的文学作品走进沭阳县官墩村小学。在这场为期十天的教学实践中,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与现代作家王愿坚的《灯光》成为打开乡村儿童文学世界的神奇钥匙。团队独创的"三维立体教学法"(意象解构-情感共鸣-精神传承)不仅刷新了乡村语文课堂的呈现方式,更儿童心中播下了审美的种子。这场实践告诉我们:最好的教育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点燃心火的唤醒。
 
(图为周子馨批改英语单词,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马海燕摄)
正文
2025年盛夏,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团队走进沭阳县官墩村小学开展教学实践活动。面对古典诗词的教学困境,团队没有拘泥于传统的字词解析,而是创造性地开发了"五感沉浸式教学法"。开课第一天清晨,志愿者便带着学生们来到校园柳树下,让他们亲手触摸挂着晨露的柳叶。"这就是王维诗中'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真实触感",志愿者的话让抽象的诗句瞬间鲜活起来。教室里,半杯清水成为最动人的教具。当孩子们从水面的倒影中看到自己的眼睛时,"劝君更尽一杯酒"的离别之情不再遥不可及。这种具象化教学引发了惊人的连锁反应:学生王小军想起父亲外出务工前塞进行李的家乡泥土;女生小雨则回忆起毕业时同学相赠的草编蝴蝶"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重组"这一理念在此得到完美诠释。课堂记录显示,采用情境体验式教学后,就连最腼腆的孩子也愿意用方言朗诵自己改编的诗句。这证明:当文学与生活产生共振,学习就成了一场自然而然的审美体验。
暗室生辉——突发事件中的教育智慧
教学第三天下午,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导致教室停电。这本该是教学事故,却被志愿者转化为绝佳的教育契机。当教室陷入黑暗时,带队老师划亮一根火柴,橘红色的火苗顿时成为全场的焦点。"这就是郝副营长用生命点燃的火光",老师轻声说道。跳动的火苗映照着孩子们专注的面庞,将《灯光》中抽象的革命精神具象为触手可及的光明。这一刻,文学描写的"火光"与现实中的火苗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更令人动容的是学生们的自发反应:课后,值日生擦拭灯管的动作变得格外轻柔;课间,孩子们自发组织了"护灯小队"。这些细微改变证明:文本中的精神火种已经转化为守护光明的具体实践。这场意外停电的教学启示我们:教育的本质光芒,来自人对光明的本能渴望与自觉传承。
 
(图为周子馨语文授课课堂,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马海燕摄)
共情共振——情感教育的创新范式
团队研发的"情感温度计"工具开创了教学评估的新维度。这个创新工具将抽象的情感共鸣量化为可观测的数据,记录下每个教学节点的情感波动曲线。数据显示,当学生将文本内容与个人经历联系时,课堂情感温度会突然跃升。典型案例是留守儿童小明在讨论"西出阳关无故人"时,她联想到父亲在远方工地的孤独,突然泣不成声。这种强烈的情感宣泄随后转化为创作动力——她用废旧纸板制作了"阳关驿站"模型,说要让所有离乡的人都有落脚处。这个案例生动诠释了文学教育的疗愈功能。
薪火相传——教育者的文化使命
这次实践突破性地弥合了三大教育鸿沟:一是古今鸿沟,让千年古诗与当代儿童对话;二是城乡鸿沟,用柳枝、火柴等日常物品搭建理解桥梁;三是情感鸿沟,使家国大爱与个人体验相通。志愿者在总结中写道:"我们不是简单的知识搬运工,而是文化的摆渡人。"这种定位转变意味深长:教育者既要传递文字之美,更要唤醒心灵之力。当学生们将"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古典情谊转化为对留守同伴的关爱,将"灯光"的革命象征延伸为守护教室光明的行动时,教育的目标已然达成。
 
(图为周子馨辅导作业,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马海燕摄)
结语:
 
官墩村的这场教学实践,犹如一根火柴的短暂燃烧,却可能点亮孩子们一生的精神世界。当古典诗歌的柳色与现代文学的灯光在乡村课堂交织,志愿者们看到了教育最本真的模样:它不是精致的教案设计,而是师生共同经历的生命现场;不是标准答案的灌输,而是心灵火种的传递。"红心研墨"团队用实践证明:在数字化浪潮席卷教育的今天,那些最质朴的教学方式——触摸一片柳叶、凝视一杯清水、守护一束灯光——反而能抵达教育的最深处。正如那根在暴雨中点燃的火柴,最好的教育往往诞生于出其不意的时刻,在文本与生活的相遇处,点燃足以温暖一生的精神之光。
作者署名:通讯员生思佳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