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青农实践团田间赋能:草业科技助力玉米种植提质增

    2025-09-02    阅读:
    来源:青岛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立草立业”实践服务团
盛夏时节,鲁西南的玉米田里跃动着青春身影。8月2日,青岛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立草立业"实践团深入济宁市嘉祥县崔庄村,以"科技赋能农业"为使命,聚焦玉米田杂草防控难题,通过田间调研、技术验证与农户培训,将草业科学知识转化为看得见的增产方案,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精准破题:从杂草泛滥到科学防控
 
实践团在种植大户王建军的玉米田展开系统性调研。这位拥有10年种植经验的农户坦言,5亩玉米田因反枝苋、三裂叶番薯等恶性杂草年均减产10%,苗齐期杂草密集更易引发病虫害。数据显示,当地70%农户依赖草甘膦等除草剂,但喷洒后玉米叶片发黄现象普遍;30%采用人工拔草,成本逐年攀升;少数尝试的秸秆覆盖控草法效果有限。
 
针对这一现状,实践团结合草业科学理论,提出"分类施策、靶向防控"技术方案:对深根难除的牛筋草采用"松动土壤+低浓度药剂点喷"组合技法,对缠绕性强的三裂叶番薯推广秸秆覆盖控光技术,对苗期脆弱的反枝苋实施浅锄护根作业。通过设置对比试验田验证,靶向防控区杂草数量减少60%,玉米苗叶片退黄现象显著改善,土壤农药残留检测达标。农户王建军感慨:"以前除草靠经验,现在有了科学方法,既省成本又见效。"
 
循环赋能:破解秸秆难题,激活资源价值
 
在解决杂草防控问题的同时,实践团发现,玉米秸秆的处理与利用是当地农业生产的另一大痛点。团队通过田间观察与农户访谈了解到,崔庄村玉米秸秆处理现状不容乐观:多数秸秆被随意露天堆放,经过日晒雨淋后部分已发生霉变,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可能滋生病虫害;少数农户虽建有青贮池,但因操作不熟练、维护成本高等原因,青贮池使用频率极低,未能发挥实际效用。
 
从农户采访数据来看,当地80%的农户会选择将秸秆直接焚烧或简单还田,仅20%的农户会将秸秆切碎后直接用于喂牛。而采用秸秆喂牛的农户普遍反映,未经加工的秸秆适口性较差,牛羊采食意愿低,必须搭配大量精饲料才能满足养殖需求,无形中增加了养殖成本。对于青贮技术,农户们更是面露难色——青贮所需的塑料膜、专用设备及人工投入较高,且缺乏专业操作指导,很多农户尝试后因掌握不好水分控制、压实密封等关键步骤,导致青贮秸秆储存期间易霉变,最终放弃使用,使得青贮技术在当地的推广难度极大。
 
实践团还从村农技员处了解到,村里曾尝试对接饲料厂推广秸秆回收模式,希望通过企业收购实现秸秆资源化利用,但由于崔庄村地处农村地区,交通不便,秸秆运输成本远超收购价格,多数农户觉得"不划算",参与积极性极低,最终该模式未能持续推进。
 
针对这些问题,实践团结合草业"饲草加工"专业知识,为农户制定了针对性解决方案:一方面,整理青贮技术操作手册,详细标注青贮原料切碎长度、水分控制比例、压实密封步骤等关键要点,并现场演示青贮池搭建与维护方法,降低农户操作难度;另一方面,提出"农户+养殖户"就近合作模式,鼓励农户将秸秆集中供应给周边养殖户,由养殖户统一开展青贮加工,既减少运输成本,又提高秸秆利用效率。此外,团队还建议农户将部分霉变程度较轻的秸秆粉碎后与腐熟剂混合,制成有机肥还田,进一步提升土壤肥力,形成"秸秆-饲料/肥料-农田"的循环利用链条。
 
"以前秸秆要么烧要么堆,没想到还能变废为宝。"农户们在听完实践团的方案后纷纷表示,将尝试按照技术手册开展青贮作业。未来,实践团将持续以专业知识为支撑,推动草业科技扎根田间,助力玉米种植实现"控草减损、秸秆循环、提质增收"的多重目标,为崔庄村乃至周边地区的农业绿色发展、乡村振兴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