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西南大学实践队进社区 为儿童撑起“自我保护伞”

    2025-09-10    阅读:
    来源: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育见·綦江”实践队

2025年7月7日下午,一场生动有趣的儿童自我保护教育活动在重庆市綦江区打通镇大石壁社区活动室开展。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育见·綦江”实践队的队员们化身“安全导师”,为社区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名为“我们的身体”的特别课程。

活动聚焦儿童身体认知与自我保护能力提升。实践队员李雪通过精心设计的互动环节,引导孩子们科学认识自己的身体。课程分为四个部分层层递进:从认识身体不同部位,到了解各部位如何协作完成活动;从理解身体随成长阶段、性别的自然变化与差异,到重点学习如何守护身体的“小秘密”——隐私部位。


(实践队员指导学生进行身体感知实践)

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学习协作与感知。 实践队设计了多个互动游戏。“请你来触摸”环节,孩子们蒙上眼睛,用非视觉的身体感知去探索“神秘物”,体会不同部位的触觉差异。“合作吹气球”游戏则通过角色扮演(手、嘴、屁股),让孩子们深刻体验到身体部位分工协作的重要性。在“传球运动”中,孩子们不使用手、肘、臂,探索用其他身体部位传递物品,锻炼了身体协调性和团队配合能力。游戏结束后,队员们引导孩子们分享感受,讨论不同部位的灵活性与协作体验。


(学生用气球进行实践体验)
 

科学认知,理解差异与成长。 课程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帮助孩子们理解身体在成长不同阶段(男孩、女孩)的变化,以及男女性别身体构造的客观差异,强调这些都是自然、正常的现象,为后续的自我保护教育奠定科学基础。

重点防护,守护身体“小秘密”。 活动的核心环节聚焦“怎样保护身体的小秘密”。队员们通过情景讨论,引导孩子们识别哪些是身体的隐私部位,明确哪些行为属于不尊重和侵犯。更重要的是,实践队传授了实用的自我保护技巧:如何清晰、大声地说“不”;如何在感到不安全时及时向信任的人求助;提醒孩子们不随意向网友发送隐私照片并学会举报;强调注意与任何人保持适当的身体界限;教授在密闭空间或单独出行时的安全策略(如观察环境、编造理由求助、减少单独出行并告知家长);以及明确生命安全高于一切财物。最后,队员们还指导孩子们如果不幸遭遇侵犯,应如何应对(明确不是自己的错、记住坏人特征等),并总结出易于记忆的自我保护要点。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参与互动和讨论。实践队员通过游戏、问答、情景模拟等多元化方式,将身体认知、性别教育和自我保护知识巧妙融合,有效提升了孩子们对身体自主权的认知,增强了识别风险、勇敢拒绝和寻求帮助的自我保护能力。

(实践队员与学生进行的合影)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育见·綦江”实践队表示,此次活动旨在将专业的儿童性教育与安全教育知识带入社区,助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未来,实践队将继续深入基层社区和乡村,开展更多形式多样的公益教育活动,为守护儿童安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贡献青春力量。活动尾声,队员们与孩子们共同喊出“保护自己,远离危险。敢于求助,大声拒绝。热爱自己,尊重身体”的口号,祝愿所有孩子都能开心快乐、健康成长。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