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沱河畔的风
吹了四十多年
从黄沙漫天的“穷沙滩”到瓜果飘香的小康村
他的脚印,深深浅浅印在这片土地上
他是“拓荒牛”,敢啃硬骨头
他是“智多星”,能让闲置老宅变"养老银行"
他是“领头雁”,带着全村人把日子过成了蜜

在燕赵大地的乡村振兴画卷中,赵桂林深耕热土四十载。从滹沱河畔的贫瘠沙地到全国闻名的小康示范村,他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实干,带领塔元庄村蹚出一条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蝶变之路。作为村项目办主任,他用智慧与汗水浇筑的每一项民生工程,都镌刻着共产党员"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本期访谈,我们走进塔元庄,聆听这位"乡村振兴带头人"的奋斗故事。
2000亩沙地逆袭记:他让庄稼“喝”营养液,葡萄“飞”向全国 “当年村民守着三分薄田,一年忙到头,亩产粮食不够吃。”赵桂林端着一杯透亮的葡萄汁,指尖划过窗外的玻璃温室,“现在你看,这杯果汁里,藏着2000亩土地的‘重生’。”
2013年,一句“农业要现代化,必须插上科技的翅膀”,让赵桂林睡不着觉。他带着村干部跑寿光、访专家,硬是把5G物联网、鱼菜共生这些“新鲜词”,搬进了塔元庄的田间地头。
“刚开始,老少爷们都笑:‘种地不用土?赵桂林怕不是魔怔了!’”他哈哈一笑,眼里闪着光,“我们党员先上!建大棚、学技术,第一个月就见了效——叶菜长得水灵,产量翻了三倍。”
如今,智慧农场里,传感器自动调温调湿,葡萄通过永倍达电商平台卖到全国;村民唐秀英在大棚打工,每月3000元工资加分红,日子比葡萄还甜。去年,农场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亩均收益是传统种植的5倍。
“不是土地不养人,是得给土地装上新脑子。”赵桂林摸着温室的栏杆,语气里都是骄傲。
37处老宅变“金窝”:他给乡村按下“青春键”
走在塔元庄的巷子里,青砖灰瓦间藏着新故事。37处曾空着长草的老宅,正被改造成带智能护理床的康养民宿,工地上机器轰鸣,72岁的王大爷正盯着自家祖宅的雕花木门被小心保护起来。
“大爷说,‘与其空着,不如变成养老银行!’”赵桂林指着规划图说。这个投资4.9亿元的“泛康养小镇”,不仅要装下3000位老人,还要请来中医理疗馆、老年大学,连常山战鼓、正定竹马这些老手艺都要搬进院子里。
“老房子不能拆,老手艺不能丢,但日子得跟上趟。”他请来清华大学团队设计,雕花木门保留着,屋里却装上了紧急呼叫系统;百年院墙没动,院外修起了无障碍坡道。
现在,周边村90%的闲置房都签了协议,200多个就业岗位等着村民。“年轻人不用往外跑,老人在家门口能养老,这才是乡村该有的样子。”
一本泛黄笔记本:藏着塔元庄的“振兴密码” 采访时,赵桂林翻出一本磨破了角的笔记本,里面记着24年前的规矩:“不吃、不拿、不贪”“自身清、家庭清、朋友清”。
“旧村改造时,400多户分房,村干部全选顶楼。”他指着本子上的字迹,“村民说‘你们住顶楼,我们心里不踏实’,但规矩不能破。”最后,全村分房零纠纷,成了十里八乡的佳话。
1985年入党那天,他在党旗下宣誓的话,至今记得清楚。去年修路,68岁的老党员李锁计揣着速效救心丸上工:“当年修大寨田能扛,现在修致富路更不能落后!”那天,300多位党员义务出工,路提前半个月修通了。
“党员不是头衔,是带头干的本分。”赵桂林摸了摸胸前的党徽,语气坚定。
如今的塔元庄,村史馆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奖牌闪闪发亮。赵桂林却总说:“我就是个种地的,能让大家伙儿日子越来越好,比啥都强。”
滹沱河的水还在流
载着塔元庄的新故事,奔着更远的地方去
而赵桂林,
这位把四十年光阴种进土地的老党员
还在田埂上走着,脚步踏实
他知道
乡村振兴的路
从来都是一步一个脚印
从泥土里长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