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实践团开展岸线保护调研
2025年暑期,河海大学条子泥岸线保护实践团前往江苏省盐城市条子泥围垦基地,开展为期两天的岸线保护实践调研活动。团队通过走访基地、参观博物馆、滩涂采样、与负责人及渔民交流等方式,实地探寻条子泥生态保护现状,感知人与自然共生关系,并形成相关实践成果。
雨访基地初探生态保护实践
当日午后两点,实践团抵达江苏省沿海开发集团东台有限公司。彼时海风携咸润气息吹拂,天气晴雨交织,为调研活动增添了自然氛围。
实践团首先与该公司负责人王总座谈。座谈期间,窗外突降细雨,王总结合条子泥生态保护工作实际,向团队介绍关键举措。“为保护生态,我们不采用混凝土修建堤岸,这是对海洋生态的责任。目前,我们在阻止海岸侵蚀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王总说道。团队成员黄海辉就生态保护技术细节提问,双方围绕岸线防护、生态修复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雨势未歇,实践团在工作人员李老师的带领下参观集团博物馆。馆内陈列的海滩生物标本、播放的滩涂生态录像资料,直观呈现了条子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特征。李老师结合影像资料,讲解了条子泥围垦历史、生态保护历程及当前的生态监测工作,让团队成员对条子泥生态系统有了更全面的认知,也了解到自汉朝至今两千余年的岸线变化及条子泥湿地的由来。
晨涉滩涂实地采集生态样本并形成实验结果
次日凌晨,天色微亮,海天交界处呈蟹壳青色,实践团在微凉海风中集结。在领队老师与两名当地老渔民的带领下,团队分为三组,携带采样工具前往滩涂,开展生态样本采集工作。
滩涂前半段为大面积泥滩,黑灰色淤泥深厚。团队成员踏入泥滩后,淤泥迅速没过脚踝,部分区域甚至没至膝盖。每迈出一步都需克服淤泥阻力,过程中伴随“噗嗤——咕噜”的声响,泥点飞溅至衣物上。尽管夏日气温较高,但淤泥带来的凉意仍清晰可感,长时间跋涉导致成员小腿酸痛、额头冒汗。
“别急!身子往前倾,脚横着拔!”看到团队成员行动困难,老渔民主动分享行走技巧,并指着自己头上磨损却整洁的草帽说,“赶海戴草帽,是咱们的老规矩,图个吉利平安。”在渔民的指导下,团队成员逐渐适应泥滩行走,各组有序开展样本定位、采集与分类工作,践行“艰苦朴素,严格要求”的校训。
经过近一小时跋涉,团队抵达滩涂后半段的沙质地带。细软的沙子减轻了行走阻力,成员步履明显轻快。朝阳升起后,身后的泥滩泛着湿润光泽,一行行足迹清晰可见,记录下采样过程的艰辛。
上午八点左右,历经近三小时跋涉,团队成员汗湿衣背、双腿酸胀,最终顺利抵达坚实岸线,完成样本采集任务。此次滩涂采样共获取多类土壤、生物样本,为后续生态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实践团将采集的样本带回学校后,开展颗粒分析实验,针对自北向南的A、B、C三个断面共30个点位形成实验结果:
-A断面:滩涂整体情况正常,离岸1千米处因细泥沙被潮水带走出现粒径突变,存在一定侵蚀;离岸2千米处粒径变细,呈少许淤积状态。
-B断面:近岸区域残留粗颗粒泥砂,细颗粒被潮汐流带至离岸区域堆积,形成“近岸侵蚀-离岸堆积”的明显空间格局,侵蚀与淤积状态突出。
-C断面:砂粒粒径分布平稳,仅在离岸1800米处出现粒径突然增大情况,存在一定侵蚀。
依据实验数据,实践团初步判断需在B区加强海岸侵蚀防御设施。
走访渔民倾听生态变迁故事并提出建议
实践团还走访了世代居住在条子泥附近的老渔民。在渔民家中的小院檐下,精神矍铄的老人指着远处的海岸,用平实的语言讲述大海与岸线的关系:“海水这‘嘴’可厉害,一年年‘啃’掉好些土。”老人的表述虽简单,却直观反映出海岸侵蚀现象,让团队成员真切感受到当地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
结合调研所见、实验结果及文献资料,实践团提出两项建议:
1.打造一体化海岸线监测网络:运用卫星遥感、北斗定位、无人机等技术,结合大数据网络技术,实现海岸线实时监测与管理,及时发现潜在险情。
2.构建区域联动保护机制:与当地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共同开展海岸线保护宣传、科普教育、生态旅游等活动,提升公众对海岸线及湿地的保护意识。
此次条子泥岸线保护实践活动,让河海大学实践团成员深入接触岸线保护一线工作,获取了条子泥生态保护的第一手资料与实验数据。团队通过实地调研、交流访谈,不仅深化了对海岸生态系统的认知,更体会到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实践团表示,将进一步梳理调研所得与实验数据,完善实践报告,为条子泥岸线保护及类似区域的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以青春力量助力海岸生态保护事业发展。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