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古韵新声,青春接力——浙财大经院学子绍兴调腔非遗实践总结

    2025-09-14    阅读:
    来源:浙江财经大学非遗活化,文旅赋能实践团

一、实践概况
为响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号召,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非遗活化,文旅赋能”实践服务团(于2025年6月19日至21日深入浙江新昌,以调腔戏曲为核心,通过田野调查、深度访谈、文化体验等方式,系统探究调腔传承现状与发展路径,助力非遗活化传承。
二、实践过程与行动
(一)调研认知:筑牢传承根基
    6月19日,团队以新昌中学为切入点,开展青少年调腔认知专项调研。通过问卷与访谈,系统分析青少年对调腔的接触渠道、认知程度及发展期待,为后续青春化传播策略提供数据支撑。当晚,团队观摩新昌调腔剧团“去礼堂吧”品牌演出《挑水伯》,从后台筹备到舞台呈现,沉浸式感受调腔艺术的精湛技艺与活态传承魅力,深刻体悟传统戏曲的当代生命力。
(二)传承对话:解码艺术精髓
    6月20日,团队围绕调腔核心技艺与传承理念展开深度调研。在尹桂芳大剧院,武旦演员的高难度表演令成员震撼,直观展现了调腔的艺术高度。随后,团队专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章华琴与王秋华。章华琴讲述“凌晨练嗓”“呼鸡呼狗练音量”等严苛训练传统,强调文化修养对戏曲演绎的关键作用;王秋华剖析传承困境,提出“守正创新”的核心原则。访谈为团队揭示了调腔传承的“文化密码”。下午,团队走访新昌县非遗馆,通过历史影像、戏曲偶人等展陈,系统梳理调腔的起源、演变及其在绍兴文化中的代表性地位,深化了对调腔艺术价值的认知。
(三)创新探索:赋能文旅融合
6月21日,团队聚焦“调腔+文旅”融合路径。在大佛寺景区文创店,团队分析现有调腔文创产品,通过商户访谈明确市场对“互动性文创”的迫切需求,为产品开发方向提供实践依据。随后,团队深入梅渚古村戏曲泥偶工坊,与非遗工匠探讨将调腔角色融入泥塑创作的可行性,探索非遗技艺跨媒介转化的创新路径,拓展调腔文化传播的载体形式。
三、实践成果与价值
1. 形成系统性调研成果:完成《青少年调腔认知度调研报告》,梳理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文本,提出涵盖互动文创开发、沉浸式体验场景构建的“调腔+文旅”融合实施方案;
2. 深化认知与责任:团队成员通过实践深刻理解调腔的艺术价值与传承挑战,强化了青年守护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3. 提出可行性建议:基于调研数据,针对性提出“青春化传播策略”与“文旅赋能路径”,为非遗传承提供科学参考。
四、反思与展望
实践过程中,团队直面调腔传承人才断层、创新表达受限等现实困境,并认识到自身在田野调查专业性、数据处理深度上的提升空间。未来,团队将持续:
1. 传播调腔文化:依托新媒体矩阵扩大影响力,推动“非遗进校园”等活动;
2. 深化实践成果:联合校地资源孵化调腔文旅项目,探索“非遗研学”等常态化机制;
3. 推动协同创新:构建多学科协作平台,以经济学、艺术学等交叉视角赋能非遗保护。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