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武科大“智绘芯途”团队:两校传红魂 冬子润童心

    2025-09-15    阅读:
    来源:大学校导网


  大学生网报讯(通讯员王思瑶王子铭)8月14日下午,武汉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智绘芯途”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王子铭、王思瑶,携手武汉工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微特绘梦志愿服务团成员李一翔、谌颖,在19街社区暑期托管班共同开展了“传承红色基因——潘冬子的故事”主题活动。活动创新采用“讲述红军故事+粘土创作”的形式,让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革命精神,现场参与热情高涨,教育成效显著。
  李一翔以歌曲《红星歌》拉开序幕,随后引入潘冬子的故事。当讲到潘冬子为红军送盐、将盐水浸在棉衣里巧妙躲过敌人搜查的情节时,王子铭适时举起一块仿真盐块道具:“小朋友们看,这就是当时红军紧缺的盐,冬子用智慧保护了它。”孩子们的目光瞬间被吸引,纷纷伸手想要触摸,王思瑶轻声提醒:“小心拿稳哦,就像冬子保护盐那样仔细。”
  故事讲述完毕,粘土创作环节随即展开。李一翔细致讲解红军军装的颜色特点,王子铭和王思瑶则在孩子们中间巡回指导。一名小男孩想塑造“潘冬子送盐”的场景,却不知如何表现“浸盐”的细节,王思瑶取来蓝色粘土提议:“试试用这个做盐水痕迹,涂在棉衣边缘,就像盐融化后留下的印记啦。”另一边,王子铭正帮小女孩调整红军背包的背带:“这里要捏得细一点,才能体现布条的质感,就像真正的红军背包那样结实耐用。”
  创作过程中,孩子们不时抛出好奇的问题:“红军叔叔有枪吗?”“他们住的山洞是什么样的?”王子铭当即用粘土捏出简易步枪模型:“这是当时红军使用的步枪,虽然简陋,却守护了家乡的安宁。”王思瑶在一旁补充道:“他们住的山洞很简陋,食物也十分匮乏,所以既需要棉被抵御严寒,也需要充足的食物维持体力。”桌面上渐渐摆满了形态各异的作品:手持步枪的红军战士、挎着竹篮的潘冬子、堆着盐袋和食物的灶台,还有用绿色粘土捏成的山林掩护场景,生动还原了革命年代的场景。
  活动尾声,李一翔组织孩子们上台展示作品并分享心得体会。李沐扬抢先举起作品:“我做了好多萝卜白菜,希望红军能吃得饱饱的!”其他孩子也纷纷响应,“我做了棉被,希望红军能抵御寒冷”“我做了好多盐,希望他们永远有盐吃”……稚嫩的话语里满是纯真的敬意。
  此次活动以潘冬子的故事为核心,通过“听、看、做”三维体验,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革命年代的艰辛与小英雄的勇敢。活动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更在潜移默化中播撒下红色种子。未来,两校实践团将继续深化合作,挖掘更多红色故事,创新“故事+艺术”的教育形式,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助力新一代传承革命精神、汲取成长力量。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