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纪念馆——镌刻在津沽大地上的青春壮歌
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全国抗日战争主题纪念调研团
一、场馆:凝固的历史丰碑
天津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纪念馆坐落于西青区李七庄街王兰庄村,这座全国唯一以“一二·九”运动为主题的专题纪念馆,宛如一座无声的丰碑,静静诉说着88年前那段热血沸腾的历史 。踏入纪念馆的瞬间,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占地5000平方米的园区内,灰砖黛瓦的建筑与绿树成荫的广场相得益彰,既保留着北方民居的质朴,又蕴含着革命纪念馆特有的庄严。
(一)建筑叙事:从纪念碑到沉浸式展馆
纪念馆的诞生与成长本身就是一部历史。1985年12月9日,为纪念一二·九运动50周年,天津市委、市政府在王兰庄农民学校旧址树立“天津学生抗日救亡义务教学点旧址”纪念碑,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题写碑名。2003年,在纪念碑旁扩建为“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纪念馆,2024年作为区级民心工程项目完成提升改造,展陈面积从200平方米增至300平方米,新增两层展区和智能互动设备,成为集历史展示、文化传播、红色 育于一体的现代化场馆 。
纪念馆主体建筑采用平顶砖混结构,外墙以青灰色石材铺就,檐角微翘的设计暗含“星火燎原”之意。纪念广场中央的“天津学生抗日救亡义务教育纪念碑”高3.9米,深色基座上镌刻着1936年参与王兰庄义教活动的进步学生名单,仿佛能听见他们穿越时空的呐喊。广场四周的浮雕墙长20米,以“抗日救亡”“义务支教”为主题,生动刻画了学生下乡教学、民众群情激愤的场景,其中“扒铁路”“截粮车”等细节真实还原了当年的斗争画面 。
(二)展陈设计:从平面叙事到多维沉浸
穿过“觉醒之门”进入展厅,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两层展区以“燃义教热血 谱时代华章”为主题,通过220余幅图片、1万余字说明、100余件实物展品以及声光电多媒体技术,全景式呈现一二·九运动在天津的历史进程 。
一层展区:奋起抗争 救亡图存
入口处的电子沙盘动态演示了1935年华北危机的形势,日本关东军在长城沿线的军事部署、《何梅协定》签订的屈辱场景,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民族危亡的紧迫性。“一二·九运动”展区通过复原场景和多媒体互动,重现了1935年12月18日天津学生万人游行的盛况:南开大学、北洋工学院等校学生高举“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标语,从法商学院出发,历经军警阻挠,最终在南开操场成立天津市学生联合会。展厅内陈列的《天津学生》报原件、学生自制的抗日传单、破损的游行旗帜,无声诉说着青年学子的拳拳爱国心 。
二层展区:开展义教 播撒火种
这里是纪念馆的核心特色展区,聚焦天津学生深入农村开展义务教育的历史。复原的王兰庄农民夜校教室中,斑驳的煤油灯、泛黄的识字课本、墙上的“收复失地 还我河山”标语,将观众带回1936年的夜晚——南开大学学生慕湘在这里创办民校,白天教农民识字,夜晚宣讲抗日道理。展柜中陈列的王兰庄党支部首任书记路平的工作手记复本,记录着发展党员、建立农会的细节,其中“今日发展张大哥入党,明日组织扒铁路行动”的字迹,彰显着地下斗争的智慧与勇气 。
(三)科技赋能:从静态展示到交互体验
纪念馆的智能互动设计让历史“活”了起来。观众扫描入口处的AR二维码,即可获得一张虚拟的“1935年学生证”,化身为天津学生开启沉浸式体验:在“觉醒青年”任务区,通过收集虚拟传单、参与线上讨论会,逐步解锁一二·九运动的历史背景;在“游行现场”实景还原区,手机屏幕中浮现出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观众可选择加入其中,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最震撼的是“历史见证”互动装置,扫描展柜中的文物(如日军防毒面具、学生自制手榴弹),虚拟讲解员会讲述背后的故事,3D建模技术还能让观众“触摸”文物细节。
二、感悟: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参观天津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纪念馆,是一次与历史的深度对话,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当脚步掠过每一幅照片、每一件文物、每一处场景,那些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的青年形象愈发清晰,他们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精神丰碑,在新时代依然闪耀着夺目光芒。
(一)觉醒年代的青春力量
纪念馆中最触动人心的,是“开展义教 播撒火种”展区展现的青年担当。1936年,南开大学、北洋工学院等校学生响应党的号召,放弃城市优渥生活,深入王兰庄、姜井等乡村开展义务教育。他们白天教农民识字算术,夜晚组织抗日救国会,用《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歌曲激发歌曲斗志,用《放下你的鞭子》等街头剧揭露日军暴行。展柜中那本沾满泥土的《农民识字课本》,首页工整写着“识字为抗日,抗日为救国”,让我们看到知识与信仰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
王兰庄党支部的建立是这段历史的高光时刻。1936年9月,路平、郝金贵等地下党员在这里发展首批农民党员,成立西青区首个党支部。他们带领群众扒铁路、截粮车、破坏日军运输线,将王兰庄变成抗日斗争的堡垒 。展墙上悬挂的入党誓词虽已泛黄,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依然振聋发聩,让我们深刻理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真正含义。
(二)科技加持的历史温度
纪念馆的智能互动设计打破了传统展馆的隔阂感。在AR技术打造的“1935年天津街头”,观众不仅能看到日军装甲车横行的场景,还能通过虚拟NPC触发“抵制日货”“传递情报”等任务,亲身体验地下工作的艰险。最难忘的是电子献花墙前的一幕:白发苍苍的老人带着孙辈鞠躬献花,青少年们在虚拟留言板写下“吾辈当自强”,一朵朵虚拟鲜花汇聚成红色海洋,诉说着跨越代际的精神传承 。
(三)红色基因的时代传承
走出纪念馆,广场上巍然矗立的党旗雕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作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里年均接待参观者1万余人次,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定期组织入党宣誓仪式,市公安局、税务局等机关单位常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在留言簿上,“铭记历史,振兴中华”“传承一二·九精神,做新时代奋斗者”等感言密密麻麻,印证着红色教育的深入人心。
站在王兰庄的土地上,回望88年前的烽火岁月,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一二·九运动不仅是一场学生运动,更是中华民族觉醒的象征。它告诉我们,青年的命运始终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唯有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才能在时代洪流中书写无悔青春。正如纪念馆出口处电子屏循环播放的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新时代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这座镌刻着青春壮歌的纪念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精神的播种机。它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吾辈仍需奋斗。当我们走出纪念馆的大门,身后那座青灰色建筑在绿树掩映中愈发庄重,而心中的红色火种,早已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熊熊燃烧。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