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上海政法学院“法护夕阳”团队赴三地开展老年数字权益保障实践调研

    2025-09-18    阅读:
    来源:上海政法学院青年大学生团队
  近日,上海政法学院“法护夕阳”实践团队分别奔赴上海、河北、四川三地,开展以“法护夕阳,数字护航”为主题的专业调研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研与深度访谈,系统研究老年群体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的实际困境与法律保障需求。
  
  在上海调研期间,团队深入社区及养老机构,发现不少老年人因不熟悉智能设备操作而在生活中遭遇障碍。一位团队成员介绍:“我们遇到多位老人因为不会线上挂号,不得不额外支付费用请人协助。这凸显了数字时代保留传统服务渠道的必要性。”
  
  图为实践队员访谈后于上海中福会养老院大厅合影(李美茹摄)
  
  在河北,团队重点关注老年人网络财产安全问题。团队记录了多起老年人因误触诈骗链接或虚假广告而造成经济损失的案例,并从法律保障和防范宣传等方面提出建议。“很多老人对网络风险缺乏认知,家庭与社会都需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一名队员补充道。
  
  在四川,团队成员走进居民家中,倾听老年人在数字支付、健康码使用等场景中遇到的困难。一位队员提到:“很多老人表示,疫情期间由于不熟悉智能手机操作,日常生活受到极大影响。他们普遍期待能有更适老化的公共服务。”
  
  图为团队成员在四川某社区居民家中进行访谈
  
  
  本次实践累计回收有效问卷600余份,完成深度访谈二十余场,地域覆盖华东、华北与西南,初步勾勒出老年人数字生活面临的共性挑战。在分析基础上,团队从法律制度、社会支持等多维度提出对策,包括建立“数字—物理”双轨服务模式、设立老年人算法解释权、完善纠纷举证机制等,为推动数字包容老龄化社会提供法学青年的思考与担当。
  
  团队创新性提出“数字赋能权”这一新型权利范式,强调老年人不仅要“接得进”数字社会,更要“用得好、不受欺”。该权利体系涵盖信息可得权、技术适配权、算法平等待遇权、财产保障权与公共服务数字拒绝权,致力于实现实质性的数字包容与代际正义。
  
 
  
图为“数字赋能权”子权力谱系

  在规制路径方面,团队提出多项创新制度建议,包括:建立“数字-物理双轨强制模式”,保障老年人有权自主选择传统或数字化服务方式;引入“专业陪审团制度”,吸纳老年教育、社区服务等专业人士参与涉老数字案件审理,提升司法判断的专业性与公信力;设立“数字能力举证责任倒置制度”,在相关纠纷中要求服务提供方自证其系统符合适老化要求,缓解老年人举证压力;构建“老年人金融保护模式”,通过设置转账限额、亲属二次确认、反诈弹窗提醒等机制,强化老年人资金安全防线;此外,提出构建“家庭守护—社区支持—企业响应—政府兜底”的四维责任链,明确各方主体在弥合数字鸿沟中的具体责任,形成多层次、全链条的老年数字权益保障社会协同体系。
  
  这些建议从立法、监管、司法与社会协同等多个层面出发,为构建包容性数字法治体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通讯员 张潆月 乔思昀)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