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力,绘就乡村服务新图景
青春献基层!淮北师大学子在韩楼村书写“三下乡”担当答卷
在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热潮中,淮北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学生怀揣热忱奔赴韩楼村,以实干为笔、以奉献为墨,在公益教辅、基层宣传、党建优抚的一线岗位上发光发热,用青春行动诠释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成为乡村服务中一道亮眼的青春风景线。
图书角“焕新”+课程“定制”,他为乡村孩子筑梦
初到韩楼村,淮师大学生便聚焦乡村儿童暑期教育需求,牵头扛起公益辅导班筹备重任。面对村里杂乱堆放的图书角,他带领团队将书籍细致划分为政经、科技、生活、其他四大类,逐本编号、分类上架,让原本“难找书、难借书”的图书角变身为“分类清晰、取用方便”的阅读小天地。
考虑到孩子年龄跨度大、学习需求不同,他们还精心“定制”辅导课程:为低年级孩子设计趣味阅读与安全教育,帮高年级学生攻克课业难题,用生动案例和互动游戏点燃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课上,他是耐心解惑的“小老师”;课下,他是陪伴阅读、分享外界故事的“大朋友”。看着孩子们从腼腆躲闪到主动围上来问问题、说心事,他们知道,这份用真心浇灌的信任,是最珍贵的收获。
走村入户传知识,他成村民心中的“贴心人”
韩楼村临近水域,暑期防溺水安全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学子们主动请缨负责防溺水宣传,顶着烈日沿河边、走村口,向村民发放宣传页,用“接地气”的语言讲解“如何远离危险水域”“溺水后如何自救”,还结合真实案例敲响安全警钟。遇到村民疑惑“孩子在河边玩咋管才好”,他耐心支招,直到对方完全明白。
不仅如此,他还当起惠民政策的“翻译官”,把乡村振兴、教育补贴等政策转化为村民听得懂的“大白话”,挨家挨户上门讲解。“大学生娃讲得明白,俺们听得懂!”村民们的认可,成了他走村入户宣传时最温暖的动力。
牌匾虽小情义重,他用服务致敬先锋
在韩楼村的党建优抚工作中,李亦涵和王泽坤同样投入十足热情。跟随村干部走访老党员家庭时,他不仅认真协助安装“共产党员户”牌匾,还会细心擦拭牌匾上的每一粒灰尘;与老党员聊天时,他静静聆听他们的入党故事和奋斗经历,在“红色记忆”中感悟初心力量。
面对“光荣之家”的优抚老人,他更是主动搭把手:帮老人打扫院子、整理房间,陪老人唠家常、问需求。“一块牌匾是荣誉,一次陪伴是心意。”王泽坤说,能让老党员和优抚家庭感受到温暖,这份付出就有意义。
以行动树标杆,青春担当显本色
整个“三下乡”期间,他们始终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要求自己:每天最早到服务点,最晚离开;整理图书时逐本核对,宣传讲解时反复打磨语气;村民有需求随叫随到,孩子有疑问耐心解答。
他们的实干不仅赢得韩楼村村民的一致好评,更带动了团队的服务热情,让各项工作高效推进。如今,回望在韩楼村的日子,他们说:“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在这里,我们不仅服务了乡村,更读懂了责任。未来,我们会继续带着这份收获,在更多地方传递青春力量。”
他们“三下乡”故事,是无数大学生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缩影。这份用真心、实干书写的担当答卷,正激励着更多青年走进乡村、奉献青春,在祖国大地的广阔舞台上绽放光彩。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