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兰州理工大学学子返乡助力荒漠植绿 勇担使命守初心

    2025-09-19    阅读:
    来源:大学校导网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曾经,沙漠在人们眼中是苍凉与荒芜的象征。而如今,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觉醒,沙漠治沙成为守护生态家园的重要战役。2025年的暑期,炽热的阳光烘烤着大地,却阻挡不了兰州理工大学大学生“固水育绿”实践团队奔赴荒漠、播撒绿色希望的脚步。实践队怀揣着对生态保护的热忱,踏上前往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的治沙道路,以青春之姿,投身到治沙植绿的实践中,在沙海之上书写属于青年的担当。
初入沙海:种植实践悟艰辛实践伊始,团队成员投身于耐旱植物种植环节。
       梭梭、沙柳,这些沙漠生态的“守护者”,成为实践队亲手栽种的对象。拿起工具,在滚烫的沙地上挖坑,才深知沙漠环境的严苛——沙质松散,水分极易流失,每挖一个种植坑,都要花费比普通土地更多的力气。将幼苗植入坑中,小心翼翼培土、浇水,一系列操作下来,汗水早已湿透衣衫。在种植过程中,成员深入学习植物习性。梭梭耐旱性极强,根系发达,能在深层沙土层寻找水源;沙柳则适应性广,枝条韧性好,是固沙的“能手” 。通过亲身实践,真切感受到沙漠植树的艰难,每一株存活的幼苗,背后都饱含着治沙人的心血,也让成员对后续治沙实践多了份敬畏与执着。
         实验推广:探索治沙新路径为探寻更有效的治沙方法,实践队设计对比实验,设置传统种植、草方格固沙及草方格加SAP(高吸水性树脂)三种实验组。传统种植是基础,让我们了解常规治沙模式的流程与效果;草方格固沙则是经典手段,利用麦草等材料编织方格,削弱风力,截留水分,为植物生长营造小环境;草方格加SAP实验组,借助SAP的保水特性,试图提升沙漠土壤的储水能力。在实践中,掌握各类技术要点,将不同固沙方式应用于沙地。同时,走访当地治沙站,与技术人员交流,是宝贵的学习过程。他们分享长期治沙的经验,从不同固沙模式的适用场景,到应对沙漠特殊气候的技巧,让成员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深度融合。组织村民培训会,成为治沙技术推广的关键一步。实践队现场演示SAP保水效果,将SAP与普通沙土混合,浇水后,SAP能快速吸收并储存水分,干燥后又可缓慢释放,直观展现其优势。讲解草方格维护要点时,从方格材料选择、铺设密度到定期检查修复,细致说明,帮助村民掌握实操技能,让治沙技术在基层落地生根,带动更多人参与沙漠生态治理。
        数据采集:用科学记录成长数据采集与成果总结,为治沙实践装上“科学引擎”。实践队采用双轨制监测方案,短期快速验证阶段,每日3次检测土壤含水量,不同实验组的数据差异,清晰展现各类治沙模式的保水效果,并将这些数据展示给村民。草方格加SAP组,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传统种植组,验证了新技术的潜力。长期系统观测中,持续追踪植物生长指标,如株高、冠幅、根系发育情况,以及固沙结构稳定性,建立生长周期数据库,记录沙漠植物从幼苗到成株的变化轨迹。实践感悟:以青春力量护生态此次沙漠治沙社会实践,于实践队而言,是一堂生动的生态教育课。沙漠并非生命禁区,只要付出努力,科学治理,就能唤醒沙海的生机。
       从亲手种植的艰辛,到实验推广的探索,再到数据采集的严谨,每一步都让成员们深刻认识到治沙工作的复杂性与重要性。这不仅是生态修复的实践,更是责任与使命的传承。以青春力量,参与守护生态家园,虽只是治沙长河中的一小段旅程,但无数个这样的实践,终将汇聚成沙漠变绿洲的磅礴力量。未来,愿继续深耕生态实践,让更多沙漠披上绿装,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沙海之中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用实际行动诠释青年一代对生态保护的担当,让沙漠治沙的绿色希望,在更多人手中传递、生长,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篇章。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