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烟台大学“源启蹴鞠”社会实践队深入世界足球起源地山东淄博,以临淄足球博物馆、齐文化博物馆为核心调研地,开展“蹴鞠IP的文旅融合创新实践与价值赋能研究”主题活动。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访谈、传承人交流及游客观察,系统梳理蹴鞠文化的历史脉络与现状,客观记录其活化进程。
博物馆溯源:考古实证揭示蹴鞠千年发展脉络
在临淄足球博物馆,实践队系统考察了蹴鞠从军事训练到全民娱乐的演变过程。博物馆研究人员详细介绍了临淄地区近年出土的文物:70年代发现的汉代蹴鞠俑,其造型生动展现了古人蹴鞠姿态;2004年出土的汉代铜镜,背面铸有清晰的蹴鞠纹饰,印证了汉代蹴鞠的普及。展区文献记载显示,战国时期蹴鞠作为齐都临淄士兵的体能训练工具,具有军事起源;汉代画像石中“蹴鞠舞”场景,则反映了其与舞蹈、杂技的融合;唐宋时期达到鼎盛,唐代充气空心球(由动物膀胱充气制成)的出现使玩法多样化,宋代“齐云社”等专业组织的形成标志着运动体系的成熟。
实践队成员观察到,博物馆通过动态投影技术还原了唐代蹴鞠比赛场景:球员身着窄袖袍服,以脚、膝、肩等部位控球,场面激烈程度与现代足球颇具相似性。据研究人员介绍,2004年国际足联确认临淄为“世界足球起源地”时,曾引用博物馆藏的宋代《蹴鞠图谱》作为关键证据。
齐文化探源:工商业繁荣孕育文化兴盛沃土 齐文化博物馆以“泱泱齐风”为主题,系统呈现齐国从西周初年姜太公封齐至战国七雄的兴衰历程。博物馆讲解员指出,齐文化开放务实、兼容创新的精神特质与蹴鞠发展轨迹高度契合。展区文物显示,齐国临淄城在战国时期已成为人口超30万的特大城市,手工业分工细致,铁器、丝绸业发达,为蹴鞠从宫廷走向民间提供了物质基础。
实践队成员汪洋在考察中发现,齐国“因其俗、简其礼”的治国策略,使得蹴鞠等民间文化得以自由发展。例如,齐桓公时期推行的“山海渔盐之利”政策,促进了临淄与周边地区的商贸往来,间接推动了蹴鞠作为社交活动的普及。博物馆内复原的战国时期市井场景中,蹴鞠器具与陶俑、酒器等生活用品并列展示,直观呈现了其融入日常生活的状态。
图为齐文化馆内讲解员向队员们讲解蹴鞠渊源。于群供图
传承人访谈:活态传承中的技艺坚守与创新实践 实践队专访了淄博齐文化博物院的蹴鞠传承人马国帅。据其介绍,当前传承工作聚焦三大方向——组建专业蹴鞠队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开发儿童体验项目增强互动性,结合现代足球训练体系创新技艺展示。马国帅展示了近期获得的国际非遗交流奖,并表示:“2024年我们赴卡塔尔参加中阿文化年,通过蹴鞠表演与当地青少年互动,效果超出预期。”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马国帅老师进行访谈。孙梦瑶供图
在临淄足球博物馆,传承人杜少霞演示了蹴鞠制作工艺的古今演变。“现代鞠胆采用橡胶替代动物膀胱,表皮材料从单一皮料发展为复合材质,但核心工艺仍保留传统技艺精髓。”她特别介绍了海岱齐风系列文创产品,其中的手绣鞠以齐国古文字为图案,采用非遗盘金绣技法制成;3D复原的《中国蹴鞠谱》则通过高精度扫描,将古籍中的208种踢法转化为动态演示。“创新必须建立在精准传承的基础上,比如绣线颜色需严格参照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染料配方。”杜少霞强调。
图为杜少霞女士带队员们参观鞠肆。孙梦瑶供图
实践队成员表示,此次调研深刻认识到蹴鞠文化的传承需兼顾传统与现代。非遗的生命力在于守正创新——既保留技术文化的本质,又融入时代审美。未来,实践队将持续关注淄博蹴鞠IP的打造,助力其成为文旅融合的标杆案例。
图为实践队抵达临淄时的合照。孙安然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