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通讯作者:彭珺琳)2025年7月17日至8月3日,青海民族大学“红筑河湟·匠心兴乡”乡村振兴促进团赴青海省民和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紧扣积石山地震灾后重建与河湟文化振兴双主线,以“科技赋能乡村·匠心筑梦河湟”为主题,深入乡村一线,开展多项实践服务,取得扎实成效。
(一)党建与育人融合,筑牢乡村振兴思想根基
团队与民和县大庄乡等地建立结对共建机制,通过集体学习、专题研讨、主题党日等形式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开设“村头讲堂”“帐篷党课”,用乡土语言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乡村振兴等重要论述。挖掘古鄯镇、巴州镇古道文化和文成公主进藏历史遗迹,开展“党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主题实践。一名团队成员感言:“‘村头讲堂’等活动拉近了我们与乡亲们的距离,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宣讲只有接地气,才能聚人心、促实干。”
作为国家级推普重点团队,团队联合青海理工学院开展“七彩假期”支教,探索“国家通用语+民族语”双语推普及“推普+文旅”“推普+非遗”项目。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调研普通话普及情况,开展“河湟文化”主题支教和“推普技能+”培训,结合电商、旅游、建筑等职业技能提升青年就业能力。完成推普与职业技能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为民族地区推普提供新方案。
图一 实践团与大庄乡联合开展“村头讲堂”打造党建品牌活动
图二 实践团调研巴州镇推普情况并与七彩假期实践团队开展联合支教活动
(二)科技赋能与专业实践,夯实乡村发展安全根基
团队深入田间地头,调研小麦、玉米等主粮作物种植现状,识别出种质资源退化、产业链短暂等核心问题。集成四大创新技术,构建“绿色农田+绿色养殖”循环体系,引入无人机遥感技术精准监测作物长势,推广秸秆膨化饲料技术,促进资源化利用,试验全生物降解地膜解决“白色污染”,探索玉米-柴胡立体套种提升土地效益。
团队深入积石山地震受灾村镇,开展房屋安全评估与隐患排查,绘制风险分布图,提出生态排水沟及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推广被动式保暖改造技术,研发新型低成本抗震结构,提升房屋安全性与宜居性,完成低成本储水池设计,缓解季节性缺水难题,相关研究成果孵化软件著作权、发明专利、学术论文多项。
图三 实践团调研民和各乡镇积石山地震灾后重建搬迁问题与地质灾害分布情况
图四 实践团在大庄乡调研绿色农牧业现状与青贮饲料应用情况
(三)文化IP与文旅融合,打造河湟文化新名片
团队深入调研软儿梨、旱砂西瓜等特色农产品,开展直播助农,创新将河湟彩绘、土族盘绣等非遗技艺融入产品包装设计。打造“河湟文化创客工坊”,调研村史馆建设情况,挖掘喇家遗址、大禹治水传说等资源,设计“河湟文化·民和印象”系列文创,规划“大禹治水”研学路线及“飞跃禹王峡”无人机观光体验。原创“河湟四灵”IP形象,开发“手抓盛宴”“花韵桃缘”等系列产品,规划10条特色文旅路线。
团队聚焦唐蕃古道文化,对50余处遗址和传统村落进行航拍测绘,提出修复建议,挖掘大禹治水等传说融入文旅路线。完成传统建筑技艺调研报告和多民族建筑特征梳理,撰写学术专著初稿1部。系统评估民和县49项旅游资源,设计13条主题线路,提出《河湟新语》数字文旅品牌构想,通过新媒体讲述民和灾后重建、非遗传承等故事。
图五 实践团调研大庄乡塔窝村村史馆并开展讲解培训交流活动
图六 实践团在寺沟峡、禹王峡景区等地调研“大禹治水”文化故事
(四)总结与展望
本次实践形成多份高质量报告、技术方案及文创成果,与当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团队探索了“高校-企业-政府”多方联动服务模式,为灾后重建、产业升级和文化振兴注入青春动能。团队获评为省级重点团队、教育部推普国家重点团队、“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全国重点团队,并推荐参评2025年省级社会实践优秀案例。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度参与民和县基层乡村振兴工作,推动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