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南师泰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烽火映海疆:从海军诞生地回望抗战脊梁的精神传承

    2025-10-24    阅读:
    来源:狼牙突击队实践团
  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的展厅里,一件锈迹斑斑的木质水雷模型前,狼牙突击队实践团的成员们久久驻足——这是抗战时期海军战士们用简易材料自制的“土武器”,曾在长江水道上炸沉过日军舰船。触摸着展品玻璃上的温度,仿佛能听见80多年前,那些守护海疆的先辈们,在炮火中发出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呐喊。
  
  一、文物诉烽烟:藏在展品里的“脊梁故事”
  
  纪念馆的“抗战海防”展区,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鲜活的英雄史诗,都镌刻着中华儿女的民族气节。在“长江布雷战”专题展柜前,讲解员指着一份泛黄的《布雷日志》,轻声念出上面的文字:“民国33年(1944年)冬,江水刺骨,队员王孝慈潜伏3日夜,待日军巡逻艇靠近,徒手将水雷推入江中,引爆瞬间,艇沉人亡,孝慈同志仅余半块染血的绑腿……”日志旁,那半块带着暗红色印记的绑腿静静陈列,布料早已脆化,却像一座无声的丰碑,诉说着普通海军战士的壮烈。
  
  不远处的展台上,一台老式收报机的按键磨损严重,机身贴着一张褪色的纸条:“人在机在,电波不熄”。这是抗战时期海军通信兵李志强的装备。1941年日军空袭海防哨所时,他顶着炮火坚守岗位,用最后力气发出日军动向的电报,自己却被炸弹碎片击中,牺牲时手指仍按在发报键上。“这些不是冰冷的文物,是先辈们用生命写就的‘精神密码’。”实践团成员小张一边记录,一边红了眼眶,“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名号,却用最朴素的坚守,成了撑起民族的脊梁。”
  
  展区尽头的影像屏上,循环播放着1945年抗战胜利时,海军官兵在长江码头迎接和平的画面:衣衫褴褛的战士们举着“还我河山”的旗帜,脸上带着硝烟未散的疲惫,眼神却亮得像星星。这画面与展厅外如今人民海军现代化舰船的照片形成鲜明对比,让人瞬间读懂:从“土枪土炮”到“深蓝利剑”,变的是装备,不变的是先辈们传下来的“敢打必胜、护我海疆”的脊梁精神。
  
  二、誓言承血脉:在历史现场续写“精神答卷”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团的章程……”在纪念馆宣誓广场,实践团成员身着统一服装,面向团旗举起右拳,誓言声穿透晴空,与展厅里先辈们的“抗战誓言”隔空对话。
  
  “宣誓时,我脑子里反复闪过《布雷日志》里王孝慈的故事。”实践团成员小吕事后分享,“他牺牲时才21岁,和我们差不多大,却在国家危难时选择挺身而出。现在我们举起的不仅是拳头,更是接过了他们没完成的‘守护和平’的责任。”仪式结束后,成员们自发来到纪念馆的“英烈墙”前,为抗战海军英烈敬献鲜花,指尖抚过墙上一个个陌生的名字——他们中有的留下了事迹,有的甚至连照片都没有,却共同构成了民族脊梁的“血肉”。
  
  在红色故事分享会上,实践团成员们也纷纷讲述身边的“脊梁故事”:社区里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海军,退休后仍坚持给孩子们讲抗战历史;学校里的历史老师,带着学生重走“海军抗战路线”,让红色记忆代代相传。这些故事没有惊天动地,却让“民族脊梁”的形象变得更加鲜活——它不仅是历史中的英雄,更是传承精神的每一个普通人。
  
  三、薪火照未来:从海疆记忆到复兴征程
  
  “戴上VR设备,仿佛真的站在1938年的长江布雷艇上,江风刺骨,远处日军的军舰隐约可见,身边的战士们正悄悄组装水雷……”在纪念馆的互动体验区,实践团成员小王摘下VR眼镜时,额头还带着冷汗。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年轻人们跳出了“历史课本”,真正触摸到了先辈们的战斗环境——没有先进装备,没有充足补给,他们靠的是“一寸山河一寸血”的信念,靠的是“宁死不做亡国奴”的气节。
  
  体验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们主动提出协助纪念馆整理抗战文物档案。在库房里,他们小心翼翼地给每一件文物登记、拍照,给破损的文献做修复标记。“这件是1942年海军战士的军装,肘部有补丁,领口有弹孔;这件是当时的船用罗盘,指针还能转动……”成员们一边整理,一边交流,仿佛在与先辈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合作”。“以前觉得‘传承精神’很抽象,现在才明白,守护好他们留下的文物,讲好他们的故事,就是最实在的传承。”实践团团长说。
  
  离开纪念馆时,夕阳正洒在馆前的“海军诞生地”纪念碑上,金色的光芒勾勒出纪念碑的轮廓。80年前,先辈们在这里点燃了海军抗战的星火;80年后,新时代的青年们在这里接过了精神的火炬。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此次行程不仅是一次“回望”,更是一次“出发”——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要以抗战先辈为榜样,把“脊梁精神”融入日常:在岗位上兢兢业业,是对“坚守”的传承;在生活中珍惜和平,是对“牺牲”的告慰;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是对“担当”的践行。
  
  烽火虽已远去,但海疆上的记忆从未褪色;脊梁虽已化作丰碑,但精神的血脉永远流淌。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出发,我们回望的是抗战岁月里的英雄群像,铭记的是“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而迈向的,是先辈们用生命守护的“和平未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