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医药历史发展的长河,神农尝遍戚戚百草,开创药物治疗之纪元;扁鹊独创四诊合参,奠定中医诊断之基石;孙思邈广倡“大医精诚”,树立医德医风之典范;李时珍总辑《本草纲目》,集古代药物学之大成。时至当代,大师辈出,流派纷呈。在“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发展之路上,中医药文化的基因在起落兴衰中不断总结升华,凝聚成独具特色的中医药理论精髓,闪耀在卷卷医书的字里行间,相传在熙熙攘攘的街衢巷陌,典藏在粉墙黛瓦的中医药馆。
在这个日月其迈、岁律更新的快时代,鲁东大学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星火·追寻”红色筑梦实践团踏上了探寻中医药行业经营模式及现代化发展路径的征程,于7月9日来到烟台市中亚至宝三鞭丸体验馆。
弦歌不辍传历史,延绵不绝续医脉
中亚至宝三鞭丸是中医药伟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源于宫廷,根植烟台,盛于海外,荣列国秘,其近千年的传承发展、创新历程正是中医药发展史的一个缩影。随着体验馆工作人员的耐心讲解,氤氲着轻微苦涩的药香,中亚至宝三鞭丸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
岁序更迭,新元肇启,造就了这样的中亚至宝三鞭丸:它诞生于800多年前,源于南宋宫廷御方;它的工艺配方是迄今为止涉及药材种类最多的中成药配方之一,由海狗鞭、广狗鞭、梅花鹿鞭、人参、海马、蛤蚧等40余味中药合成,传承至今成为烟台乃至中华一宝。它于1959年开始出口国外,畅销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被列为中国中成药出口四大名药之一,享有“神奇的中国小红盒”美誉,曾被授予“国家质量奖银质奖”、“传统医药长城国际奖”等多个奖项,后又被列为国家科技保密项目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
图为体验馆工作人员向团队成员讲述创办历史。褚召明 摄
东海扬尘,陵谷沧桑;星霜荏苒,居诸不息。随着中亚至宝三鞭丸制作技艺的日臻完善,其影响力日益扩大。2022 年 5 月 28 日,中亚至宝三鞭丸体验馆在烟台市芝罘区正式开馆。
勇立潮头继传承,独树医帜谋新篇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在一代一代的薪火相传中,中亚至宝三鞭丸兼容并蓄,不断吸收融合各时期、各民族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药理体系日趋完善,技术方法更加成熟,焕发出勃勃生机。
作为承载着中华民族原创药学精髓的企业,中亚至宝药业秉持“追本溯源,未病先防”的中医思想,对中亚至宝三鞭丸的传统配方进行系统整理和保护。在传承过程中,中亚至宝药业坚守古制,古方中至宝三鞭丸每丸的重量是两钱,改用公制后,每丸重 6.25 克,至今仍不减分毫,严格遵循古训。他们还建立了严格的工艺标准和操作规范,结合现代质量管理体系,全力保障传统配方得以传承。
图为体验馆工作人员向团队成员讲解传承故事。刘晓宇 摄
中亚至宝三鞭丸的包装独具匠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其洁白圆润的蜡丸置于正方形的红色小盒之内,巧妙地暗合了“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盒子边缘的万字变形图素源自古天竺文化,象征着吉祥如意。盒子底色为正红,万字边呈金黄,红黄双色搭配,寓意着其尊贵的皇家渊源。这种包装设计充分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美的外观完美融合。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面生。研发团队深入挖掘传统配方的奥秘,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对药材的炮制工艺进行优化升级。同时,引入先进的质量检测手段,严格把控产品质量。不仅如此,还注重产品类型的创新,开发出更便于服用和携带的产品形式,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样需求,为传统中医药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正是中亚至宝三鞭丸能够历久弥新的秘诀所在。
图为体验馆工作人员向团队成员讲述创新性传承的方法。褚召明 摄
踏平坎坷成大道,万众医心又出发
走出中亚至宝三鞭丸体验馆,队员们都感触颇深。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我们有幸成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躬逢盛世,这是属于我们的时与势;万里路遥,这是赋予我们的担与责。
节物风光不相待,沧海桑田须臾改。回首历史与当下,中亚至宝三鞭丸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在漫漫岁月中得以积淀与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厚朴医承神农药,苁蓉配制仲景方。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找准中医药文化与健康需求的契合点,高举青年之大纛,酒向千峰秋叶丹。苟利国家,岳峙渊停,敢于创新,看前方“山黛远,月波长,暮去秋影蘸潇湘”。(通讯员:孙秀琳 褚召明)
图为团队成员与中医馆工作人员合影留念。褚召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