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镇:乡情民情交织中的时代答卷
发布时间:2025-02-12 阅读:
青山镇:乡情民情交织中的时代答卷
在长江支流蜿蜒而过的丘陵地带,青山镇如同一枚古朴的印章,深深嵌在巴渝文化的褶皱中。这座户籍人口1.8万、常住不足8000的农业乡镇,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裂变与新生:非遗传承人在抖音直播间敲响百年皮影戏,返乡青年将老腊肉卖到粤港澳大湾区,留守老人守着百年老宅与5G基站比邻而居。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出走与回归的抉择、守望与突围的共生,构成了一幅中国乡土社会转型的微缩图景。
一、古村新韵:在消逝与重生间寻找文化坐标
清晨六点,72岁的皮影匠人周德福摸黑起床,将浸染了三十年的牛皮影人逐个擦拭。这些曾让十里八乡村民痴迷的《杨家将》《白蛇传》角色,如今被收纳在贴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标签的玻璃柜中。"二十年前还能凑齐八人戏班,现在连拉二胡的伙计都住进城里带孙子了。"老周的语气里带着落寞,手指却灵活地调整着手机支架——每个周末,他会在孙子的直播间表演改良版皮影戏,观众里竟有两成是外国IP。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奇妙融合,在青山镇随处可见。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王氏宗祠里,褪色的雕花木门上贴着"乡村振兴文化驿站"的金属标牌,祠堂天井成了广场舞大妈的排练场。镇文化站站长李娟的办公桌上,堆着《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方案》和"村晚"节目单:"我们把哭嫁歌改编成rap,年轻人反倒愿意学原版了。"
民俗学者赵启明在田野调查中发现,全镇37处明清建筑中,有12处改建成民宿,5处成为非遗工坊。"不是简单的腾笼换鸟,而是让老宅子自己长出造血功能。"他指着马头墙下的咖啡吧举例,店主将当地竹编工艺融入杯垫设计,月销售额抵得上过去竹匠半年的收入。
二、产业振兴:从靠天吃饭到三产融合
在青石铺就的老街尽头,"青山云雾茶"的招牌下,90后茶农陈晓雨正在调试新到的色选机。这个曾因"卖茶不如打工"而空置的加工作坊,如今挂着"渝东南茶叶合作社"的牌子,去年带动全镇茶农人均增收4200元。"我们给每盒茶叶植入溯源码,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采茶阿婆的手部特写。"她手机里存着上百条采茶视频,准备做成AI数字人主播。
产业振兴的齿轮在青山镇层层咬合:山顶的生态茶园、山腰的柑橘冷链基地、山脚的预制菜加工厂,形成从种植到深加工的垂直链条。更让人惊喜的是"沉睡资源"的激活——废弃小学改建成电商孵化园,撂荒梯田变身星空露营基地,连野柿子林都挂上了"认养农业体验区"的牌子。
"过去觉得农村只能种地,现在明白绿水青山真是金饭碗。"民宿老板王建军掰着手指算账:春天带游客采茶制茶,夏天办稻田音乐节,秋天组织打糍粑大赛,冬天推老火锅年猪宴,全年入住率保持在65%以上。他特意保留着祖传的土灶台,"城里人就爱围着灶头拍照,这可比液晶电视金贵。
三、留守与回归:候鸟经济的双向奔赴
腊月二十六,青山镇客运站迎来全年最繁忙时刻。从广东返乡的李明拖着拉杆箱,箱子里塞着给留守儿子的乐高玩具和给父母的电动泡脚桶。这个35岁的装修工人,手机里存着儿子三年来的家长会录像:"每次老师说'请父母多陪伴',镜头就扫向教室后排的空座位,看得人心口疼。"
在镇留守儿童之家,心理教师张雯的登记表显示,全校617名学生中,82%属于留守或单亲家庭。"孩子们最常画的家庭画,是视频通话的屏幕。"她指着墙上的蜡笔画,画面里孩子站在手机支架前,背景是作业本堆成的小山。
但人口流动并非单向道。在镇东头的电商产业园,26岁的刘薇正在打包当天的第127个包裹。这个曾漂泊上海五年的姑娘,如今带着6人团队经营土特产网店。"去年通过直播带货卖出8万斤红薯粉,比我在上海挣得多,还能天天吃上妈妈做的豆花饭。"她的经历正在产生示范效应:近三年全镇返乡创业人员增加37%,其中45%选择涉农产业。
四、解构与重建:乡土社会的治理新篇
傍晚的村民议事厅里,关于土地流转补偿款的争论持续了三个小时。村支书老杨握着保温杯,在"每亩年租金800元"的方案旁标注密密麻麻的计算公式。"既要守住耕地红线,又要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这杆秤不好端。"他面前的《乡村振兴促进法》手册被翻得卷了边,空白处记着浙江某村的"土地入股"案例。
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进程,在青山镇呈现独特的乡土智慧。全镇23个自然村中,有17个制定《村规民约修订版》,将垃圾分类、网络诈骗防范写入条文;镇司法所推广的"院坝调解法",利用乡贤威望化解了83%的邻里纠纷;就连推广医保电子凭证,干部们也想出"教会一个老人,奖励两斤鸡蛋"的土办法。
"现在的农民不再是被动的政策接受者。"镇党委书记吴国华翻着年度报表感慨。数据显示,全镇村民通过"渝快办"APP参与村级事务决策的比例从2019年的12%提升至58%,民生项目满意度达91.7%。他办公室墙上挂着的"数字乡村指挥系统"大屏,实时跳动着环境监测、物流配送、网络舆情等数据流。
当夕阳为百年黄葛树镀上金边,青山镇的文化广场准时响起音乐。头发花白的老人跳着改良版摆手舞,孩童在5G智慧灯杆下追逐嬉戏,带货主播举着自拍杆穿梭在腊味飘香的集市。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无数个体在时代浪潮中的微小抉择:是守护祖辈的犁铧还是握住直播的话筒,是眺望城市的霓虹还是深耕家乡的沃土。这些选择最终汇聚成中国乡土社会转型的澎湃力量——既保持根系向传统深处蔓延,又让枝桠在新时代的阳光下舒展新绿。
作者:武勇 来源:原创
三下乡推荐
- 青山镇:乡情民情交织中的时代答卷
- 《青山镇》以重庆乡村为缩影,呈现非遗直播焕新、产业升级激活资源、候鸟人口双向流动、智慧治理融合传统,解码中国乡土社会现代化转型
- 02-12
- 曲园学子深入乡村,共话振兴
- 2月7日,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青史践履,睦邻同行”社会实践队来到廊坊市,深入基层一线、与人民群众面对面开展互动式、有特色、
- 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