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鼓声声暖童心:石金琦十八载非遗传承守护留守儿童成长
2025年7月6日,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能量”实践队来到湘西州矮寨镇坪朗村,探访苗鼓传承人石金琦和她的留守儿童苗鼓课堂。十八年来,这位"打鼓婆婆"用非遗技艺为乡村孩子点亮成长之路。为乡村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注入了持续生长的能量。
坪朗村及周边的留守儿童多因父母外出务工缺乏陪伴,石金琦的苗鼓课堂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没有专业鼓具,孩子们就以墙壁为鼓,在斑驳的孔洞中释放活力;没有亲人陪伴,石金琦便以“打鼓婆婆”的身份,用严格又温暖的关怀填补情感空白。她故意“凶”孩子们,只为让他们记住这份特殊的牵挂;保留墙上的敲击痕迹,是想让长大后的他们记得:曾有一群伙伴和一位老师,用鼓声陪他们度过童年。

(图为采访州级非遗苗族鼓舞传承人石金琦。图片由王珊所摄)
石金琦的教学不仅传授鼓技,更注重品格培养。她要求孩子们严守时间、整齐列队,在集体排练中学会协作;鼓励他们登台表演,从羞涩躲闪到从容展示,鼓声敲出了自信与成长。回忆起湖南卫视节目录制时,石老师说:“不管舞台多大,都是孩子们展示的地方。”她的抖音记录着孩子们的童年,一位曾经的学生留言道:“这也是我们的童年,现在你又带了一些小朋友,你真的很伟大。”石金琦感动回应:“这激励我永远做一名苗鼓老师。”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石老师合照)
面对留守儿童“缺爱不缺钱”的现状,石金琦坚持十八年免费教学,她的家既是教室也是孩子们的乐园。放学后的鼓声与欢笑,打破了乡村的沉寂。更令人欣慰的是,许多学生长大后成为志愿者,回到乡村接力教学,让这份爱心延续。
如今,石金琦的学生已超两千人,有的考上大学后仍会回来看望,寻找墙上的“成长印记”。对她而言,苗鼓不仅是非遗技艺,更是治愈留守儿童的良方。十八年的坚守证明:当文化传承与爱心相遇,便能奏响最动人的社会和弦,让每个孩子在鼓声中感受到爱与期待,成长为有温度、有力量的人。
(张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