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师大承鱼灯匠心,黄海之滨续文化长卷
在黄海之滨的涛雒古镇,涛雒鱼灯曾是熠熠生辉的文化明珠。它起源于明初,彼时,夜幕笼罩下的涛雒,百姓出行艰难,为划破黑暗,人们以竹篾为骨、彩纸为衣,创制出最初的鱼灯。此后,鱼灯融入花卉图案,从单纯照明工具,逐渐演变成饱含艺术价值与美好祈愿的文化瑰宝,成为涛雒独特的文化标识。
制作涛雒鱼灯,工序繁杂,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选竹时,需精心挑选向阳山坡生长、质地坚韧的竹子,其纹理、韧性决定骨架的稳固程度。破篾考验手艺人的技巧,要将竹子均匀分成细条,过程中安全与手法要点缺一不可。扎架环节凭借丰富经验搭建稳固美观的框架,角度与连接点的把握极为关键。糊纸需轻柔细致,让彩纸无缝贴合骨架,避免褶皱影响美观。彩绘则是赋予鱼灯灵魂的步骤,红、黄、绿等色彩寓意吉祥,黑色点睛让鱼灯灵动鲜活,图案背后蕴含着海洋文化的深厚内涵,承载着渔民对大海的敬畏与感恩。众多鱼灯点亮时,光影交织,呈现出“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浪漫景象,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时代的浪潮汹涌而来,工业化进程改变了传统渔业模式,年轻一代纷纷离乡,传承鱼灯制作技艺的手艺人日益减少。同时,现代照明技术的普及,使鱼灯的实用功能逐渐被替代,这一古老技艺面临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困境,如风中残烛,岌岌可危。
面对困局,曲阜师范大学“鱼灯探源·雒韵兴扬”团队挺身而出。1月10日,团队成员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敬重与传承的使命感,奔赴涛雒古镇。在那里,他们拜访了坚守鱼灯制作的成师傅。成师傅虽历经传承艰难,但对这门技艺满怀热忱,毫无保留地向团队传授选竹、破篾、扎架、糊纸、彩绘等十几道精细工序。
选竹时,成师傅目光如炬,仔细端详竹子,一边示范一边强调:“竹子的质地和韧性关乎鱼灯骨架的质量,只有选对竹子,鱼灯才能坚固耐用。”破篾时,他手法娴熟,刀具在竹子间轻快游走,竹子瞬间化为均匀细条,同时不忘提醒团队成员注意安全:“破篾时务必集中精力,控制好刀具角度和力度。”扎架环节,成师傅凭借多年经验,迅速搭建出稳固美观的框架,并耐心讲解关键要点:“框架结构要合理,连接点稳固,鱼灯才不会变形散架。”糊纸时,他动作轻柔,展示如何让纸张完美贴合骨架:“糊纸需细致,一点一点抚平,确保平整无褶。”彩绘时,成师傅运用丰富色彩和独特笔触,为鱼灯赋予鲜活生命力,阐释色彩搭配背后的文化寓意:“蓝色象征大海的深邃,红色代表渔民的热情,这些都是先辈们对大海的情感寄托。”
团队成员们全神贯注,从最初的生疏到逐渐熟练,反复练习,不断请教,力求将每一个细节做到极致。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深刻体会到鱼灯制作背后的匠心精神,也更加坚定了传承的决心。
除了学习技艺,团队还深入当地社区和乡村调研。他们与村民交流,倾听鱼灯在节日庆典中的故事,了解其在民俗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当地文化专家表示:“鱼灯民俗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当地历史和民俗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通过调研,团队成员们意识到,涛雒鱼灯不仅是手工艺品,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桥梁。
为让涛雒鱼灯在新时代重焕生机,续写文化长卷,团队制定了一系列计划。他们借助新媒体平台,制作精美的短视频和图文并茂的推文,展示鱼灯制作过程、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引发网友广泛关注和讨论。一位网友留言道:“从未了解过涛雒鱼灯,看了你们的介绍,才发现传统文化如此魅力非凡,有机会一定要去感受。”此外,团队计划与当地学校、社区合作,开展鱼灯制作培训班和文化讲座,邀请成师傅等手艺人现场教学,培养更多人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同时,团队还将鱼灯与现代设计结合,开发鱼灯造型的文创产品,拓宽传播渠道,为传承提供经济支撑。
“传承涛雒鱼灯,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我们希望通过努力,让这一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光芒。”团队负责人坚定地说。在曲阜师范大学“鱼灯探源·雒韵兴扬”团队、成师傅等传承者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涛雒鱼灯有望摆脱濒危困境,在黄海之滨续写辉煌篇章,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生动范例,在历史长河中永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