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电务段陈军技能大师工作室及高铁训练段调研学习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大二学生,很荣幸能在武汉电务段陈军技能大师工作室与高铁训练段开展为期四天的调研学习。这次实践如同打开了一扇连接理论与现实的窗口,让我在高铁电务技术的前沿阵地中,深刻体会到铁路行业的技术魅力、工匠精神的传承力量,以及实践与理论结合的重要意义。以下是我在四天学习中的真切感悟与思考。
一、初识高铁电务:从课本符号到立体实践的认知突破
在课堂上,我对高铁信号系统、道岔控制、区间闭塞等概念的理解停留在公式与图纸层面,但当走进陈军技能大师工作室,亲眼见到密布的线缆、精密的信号设备实物时,才真正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含义。
陈军大师带领我们拆解分析ZPW-2000A型轨道电路设备时,一边演示电缆配线工艺,一边讲解:“高铁电务的核心是‘毫厘不差’,一个接触点的氧化、一根线缆的压接不规范,都可能导致信号传输延迟,甚至影响行车安全。”他随手拿起一根电缆,用剥线钳精准剥离绝缘层,露出的铜线整齐如梳,这种“毫米级”的操作精度让我震撼——课本上的“标准化作业”,在这里具象为日复一日的刻意练习与肌肉记忆。
在高铁训练段的模拟实训基地,我第一次亲手操作计算机联锁系统仿真平台。当屏幕上的信号机随着操作指令精准变换颜色,道岔转换的“咔嚓”声与理论课上的原理讲解瞬间重叠,我突然意识到:电务技术不是孤立的公式,而是无数技术细节构成的有机整体,唯有将理论嵌入实践场景,才能真正理解其逻辑内核。
二、匠心传承:从技术操作到职业信仰的精神洗礼
四天里,最触动我的不是先进的设备,而是陈军大师工作室里弥漫的“工匠精神”。工作室墙上悬挂着“一次做对,次次做对”的标语,而大师和团队成员的工作状态正是这句话的最佳诠释。
在观摩道岔检修实训时,一位技师反复调整密贴力,用塞尺测量间隙的动作重复了十几次,直到0.5毫米的塞尺无法插入才停下。“高铁道岔每天要承受上千次列车碾压,间隙多0.1毫米,长期就可能导致杆件磨损、信号失真。”他的语气平淡,却让我明白:所谓“大师”,并非天赋异禀,而是将“极致”二字融入每一个看似枯燥的细节。
更让我感动的是工作室的“传帮带”氛围。年轻技师们围在陈军大师身边,看他演示故障处理时,有人举着手机录视频,有人快速记录笔记,有人当场提出疑问,大师则耐心拆解每一个步骤:“遇到信号突变,先查电源模块,再看继电器状态,就像看病先测血压,再查病因。”这种毫无保留的经验传递,让我看到铁路行业技术传承的温度——它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责任与信仰的接力。
三、未来之思:从行业认知到职业规划的自我重塑
四天的调研学习,让我对铁路行业有了全新的认知。高铁电务并非传统印象中的“机械维修”,而是融合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的高端领域。陈军大师工作室里陈列的“高铁信号智能诊断系统”“5G远程运维平台”等成果,让我看到铁路技术正朝着智能化、数字化飞速发展,这既让我感受到专业知识的用武之地,也意识到自身能力的不足——仅掌握课本理论远远不够,必须紧跟技术前沿,培养跨学科的实践能力。
作为大二学生,这次经历更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未来的努力方向:一方面,要夯实专业基础,尤其是电路分析、自动控制原理等核心课程,为实践打下扎实根基;另一方面,要主动走出课堂,通过实验室项目、企业实习等渠道接触真实设备,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如陈军大师所说:“高铁安全运行的背后,是无数技术人员对‘万无一失’的执着,这份执着,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用青春和专业去坚守。”
结语:以实践为帆,向匠心而行。四天的时光短暂,却让我在高铁电务的世界里完成了一次重要的成长蜕变。从陈军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精密工艺,到高铁训练段的实战演练,我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高度,更是铁路人对“安全、精准、创新”的不懈追求。作为武铁学子,我将把这次调研学习的感悟转化为学习动力,既要做理论知识的“深耕者”,更要做实践创新的“追光者”,让青春在服务国家交通强国战略的征程中,绽放出实干与匠心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