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攀枝花学院学子大田镇探源:触摸三线建设的钢城初心

发布时间:2025-07-04     阅读:

  为进一步感悟三线建设精神,赓续红色血脉。6月29日,攀枝花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数映红田”社会实践队在冯富老师的带领下,怀着对历史的敬意,踏足位于攀枝花市仁和区最南端的大田镇,深入探访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田会议遗址纪念馆。实践队队员通过实地调研和沉浸式学习,深入了解奠定攀枝花工业城市基石的“大田会议”历史背景,追溯三线建设的源头活水,感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

凝望起点:蓝图诞生的会议室

  “同学们请看,这里就是攀枝花开发建设蓝图的诞生地,是这座城市精神血脉的源头。”纪念馆馆长站在精心复原的会议室场景前,声音沉稳而充满力量。实践队队员们凝视着陈设简朴的桌椅,聆听着 1964 年那场汇聚十部委及三省专家的关键会议 —— 从程子华主持议程、阎秀峰传达指示,到众人在艰苦条件下敲定攀钢厂址与工业区规划。当得知毛主席 “此件很好” 的批示正式开启攀枝花建设大幕时,队员们伫立良久,目光中满是对先辈的敬意与对那段峥嵘岁月的震撼。队员黄永琪在笔记中记录下感悟,直言站在此处,仿佛能触摸到当年决策者为国家战略拼搏的紧迫感,深刻体会到 “一张蓝图绘到底” 的坚定决心。

感悟风骨:“不做特殊党员”的回响

  在参观大田会议文献史料室时,一张老照片和旁边的文字说明吸引了队员们的注意。展板上,程子华同志那句朴实而有力的话语“他们不能让我做特殊党员”赫然在目。实践队队员们驻足细读生平介绍,了解到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建设初期,身为高级领导干部的程子华,始终坚持与普通建设者同吃同住,坚决拒绝任何特殊照顾。这份严于律己、与群众共甘苦的作风,深深打动了在场的青年学子。“‘不做特殊党员’这句话太有力量了!”队员梁秋月凝视展板,语气中满是钦佩,“它无声地告诉我们,真正的领导力源于与人民站在一起。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闪耀。”

口述历史:村民记忆中的火红年代

  为了更立体地感知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实践队队员们走出纪念馆,走进大田镇的街巷,寻访三线建设的亲历者。

  在大田镇,实践队队员们采访了当地居民李桂芳奶奶。她年轻时曾参与过早期的基础设施建设。“那时候啊,这里还叫渡口,荒得很!”李奶奶眼神里闪烁着回忆的光芒,“从外地来了很多人加上我们本地人,一起扎在这山沟里。至于吃的嘛,苞谷饭是主食,咸菜是常客,肉啊油啊金贵得很,都得按票来。”这次采访,不仅是对历史的探寻,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李奶奶用质朴的语言将往昔岁月娓娓道来,那些曾经在纪念馆里展品,在她的讲述中突然有了温度,让三线建设者的形象在实践队队员们心中变得鲜活而立体。

寻根铸魂:行走中的精神洗礼

  实践队队员在参观完大田会议纪念馆后,进一步加深了对传承和弘扬三线建设文化及精神的认识,结合自身专业,实践队队员们将以“三线建设十年变迁”为主题,结合三线建设时期的部分片段通过电脑建模、剪辑等方式再次还原,为弘扬三线建设精神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陈佳怡 吕梁锐    来源:攀枝花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綦”迹寻根第一课|00后对话七旬老兵:从西藏运输线到红色薪火传承
  • 青春赋能教育 实践点亮未来——“硅骨巡游队”开展作业辅导活动(来源:外国语学院)
  • 畅游塔大校园 播种梦想种子——“硅骨巡游队”伴童行(来源:外国语学院)
  • 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推普传科韵”科学家精神宣讲团走进常村镇中心学校​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