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风裹挟着草木的清香,拂过塔里木大学的林荫道。一群身着亮色校服的小朋友雀跃前行,一场融合知识探索与诗意童趣的研学之旅,在此拉开序幕。 孩子们踮脚打量着智能黑板上跳动的光影。当志愿者轻轻触碰屏幕,立体的模型便在眼前缓缓转动,“原来地球是这样围着太阳跑的呀!”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睁大眼睛,手指在空中模仿行星的轨迹,笑声像风铃般清脆。
草木间的自然课堂,移步至校园的植物园区,紫茉莉正舒展着花瓣,白杨树的叶片在风中沙沙作响。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是教育的初心。王震将军雕塑下,志愿者指着一株胡杨介绍:“这是沙漠里的‘卫士’,它的根能扎到地下十几米呢。”孩子们蹲下身,鼻尖凑近叶片轻嗅,有人小心翼翼拾起一片落叶,说要夹在本子里做“自然的邮票”。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的光点,与孩子们认真的眼神交相辉映。

墨香中的精神侵染,图书馆的木制书架高耸如林,阳光透过彩绘玻璃窗,在地板上投下彩虹般的光斑。孩子们踮脚走过书架间的通道,指尖轻触书脊,仿佛在与无数故事打招呼。在少儿阅读区,一本翻开的绘本吸引了众人——画面里的小狐狸正在星空下读书,恰如此刻的他们,在知识的星河中初拾星光。

画笔间的奇思妙想,午后的树荫下,水彩颜料在画纸上晕染开奇妙的色彩。有的孩子画下教学楼再画道路,有的先画下道路后画下教学楼,不同的思维模式强调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志愿者积极指导,构成盛夏最美的画卷。“我的画里有教室、有树,还有杨老师给的糖果!”一个小男孩举着作品欢呼,颜料沾在鼻尖上,像颗甜甜的草莓。
诗韵里的甜蜜互动,“杨老师来啦!”随着一声欢呼,杨老师笑着走进树荫里,手里捧着装满糖果的玻璃罐。“我们来玩古诗接龙吧!”她话音刚落,孩子们便争先恐后举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答对的孩子接过糖果,把糖果分给照顾他们的志愿者,教育在此刻完成闭环。当孩子们慷慨的把糖果递给杨老师时,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传统美德照进现实。当有人卡壳时,大家便一起轻声提示,稚嫩的童声与老师温和的语调交织,酿成夏日里最清甜的诗。

巧手中的童趣绽放,分发完气球与零食,手工环节成了欢乐的海洋。彩色气球在孩子们手中变成小兔子、小花束,夕阳西下,孩子们挥着亲手做的气球,与校园的草木、书架、教室挥手告别。这场研学之旅,没有课本的束缚,却让知识在笑声中生根;没有刻意的教导,却让诗意在心底发芽。最好的课堂,是让孩子用眼睛发现美,用心灵感受真,用双手创造爱,而塔大的这一日,正是这样一场关于成长的温柔启蒙。 (文/张佳佳 摄/张以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