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探寻亳韵岐黄非遗 青年实践传承中药文化

发布时间:2025-07-06     阅读:
为深入挖掘亳州中药文化底蕴,传承中医药非遗技艺,6月24日至7月2日,滁州学院“赴毫韵岐黄非遗传承小分队”开启了为期九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时间为轴,依次深入企业基地、中草药市场亳州博物馆及社区,通过实地参观、调研采访,全方位感受中药文化的千年魅力,积极探索非遗传承的创新路径。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组培繁育中心。张晓冉 摄
活动首日,队员们来到安徽亳药集团。走访企业基地,见证科技赋能在组培繁育中心,技术人员带领队员参观智能化育苗车间。车间负责人介绍:“通过茎尖组培技术,我们实现了珍稀药材皖贝母的全年规模化育苗,成活率从传统扦插的30%提升至92%。”这让队员们惊叹于科技对传统中药的革新。在加工生产线,自动化切片、低温烘干设备有序运转,传统炮制工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非遗技艺+智能制造”的发展路径。

图为团队成员与中药材市场商铺老板交流。彭莉 摄
随后的三天,团队踏入亳州中草药市场。探秘药材市场,对话产业一线。千余种药材的香气扑面而来,队员们分组走访了20余家摊位。他们对照市场标注的药材产地、功效,向药商请教亳菊、亳芍等道地药材的鉴别技巧。资深药商王师傅现场演示,传授“观形、闻香、辨色”的基础鉴别法,队员们通过触摸、闻味实践,收获颇丰。此外,团队还与市场管理方深入交流现代电商交易模式,了解到亳州中药材年交易额超560亿元的产业规模。
第五天, 队员们走进亳州博物馆。溯源千年药都,触摸历史脉络。一踏入馆内,东汉华佗行医器械、明清中药炮制典籍等文物便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团队系统了解了亳州从“华佗种药”起源到明清成为“中华药都”的发展史。尤其是馆内复原的古代药铺场景,生动再现了亳州中药文化的繁荣脉络。队员小李在参观笔记中写道:“第一次见到完整的古代中药炮制工具,原来亳白芍的传统炮制工艺已经传承了数百年。”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当地居民。张景茹 摄
接下来的三天,团队将目光投向民间。聆听民间传承,凝聚守护力量。他们随机采访了15位本地居民,收集到诸多鲜活的中药传承故事。退休中药师张大爷展示了家传三代的中药炮制工具,感慨道:“我父亲当年在药坊学徒,这把铜药碾子至今还能碾制细粉。年轻人要多学老手艺,别让非遗断了代。”此外,团队还记录了居民对中药文化传承的建议,其中80%的受访者希望通过短视频、体验工坊等形式推广中药知识。

图为全体团队成员与亳药集团负责人合影。张景茹 摄
活动的最后一天,总结实践成果,规划传承新篇。队长小张表示:“从历史文物到现代产业,从市场交易到民间传承,这次实践让我们真正理解了‘非遗活态传承’的意义。”团队将整理形成《亳州中药非遗传承现状报告》,并策划“中药文化进校园”科普活动,让更多青年加入非遗保护行列。此次为期九天的活动,不仅搭建了学子认知中药文化的实践平台,更以“调研+传播”的方式,为中医药非遗的当代传承注入青春动能。(通讯员 张晓冉)
 
作者:张晓冉    来源:大学生网报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中南林前沿AI智慧科普服务团成功开展暑期“三下乡”AI知识趣味竞赛活动
  • 安徽中医药大学:党团联建庆七一,中医夜市薪火传
  • 智启童蒙初逢AI: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前沿AI智慧科普服务团开启首日启蒙之旅
  • 聆听改革故事:从“大包干”红手印到乡村振兴新图景
  • 青春踏浪“渝”山行,融情筑梦“乡”里情 ——记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
  • 青春“巫”限绽芳华,融情“溪”心助塘垭 ——记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
  • 融情塘垭第五季第一集|徐家齐“乡”见,青春赴新程 ——记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