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植此青绿“三下乡”实践队昆虫科普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06 阅读:
为了丰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激发孩子们对自然的探索与兴趣, 2025年7月6日,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此青绿“三下乡”实践支队走进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于山社区,联合当地居委会共同为社区的6-10岁20名儿童青少年开展了第十七期“虫趣无穷”科普大课堂。通过以课堂讲解、实物探索与互动体验的“三位一体”方式引导孩子们走进昆虫、识昆虫、探索自然科学,期间我们还将中国传统糖画文化融于自然昆虫的教学实践中,成功调动了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们在自然昆虫与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实现学习与乐趣的双重体验。
盛夏初至,此起彼伏的蝉鸣形成了一场优美的交响乐,回荡在福州这座美丽的城市,让其充满生机与灵气。课堂上,孩子们的眼眸中闪烁着五彩斑斓的金斑喙凤蝶、威武炫酷的南洋大兜虫、小巧精致的蚂蚁巢穴,对于孩子们而言,昆虫就是自然界中一个个五彩斑斓的小精灵,无限的激发着孩子们内心深处最纯粹的探索与求知欲望,犹如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当志愿者们讲解到蚂蚁“搬家”预示着天气的变化,仿生无人机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蜻蜓的飞行机制,普通的蟋蟀与蝈蝈竟与中国的千年文化密切相关,这些都让孩子们对昆虫的世界充满好奇。期间,志愿者们结合自己的亲身探索昆虫的趣事,用生动的语言、精美的图片及活体昆虫向小朋友们讲解着昆虫的微观结构与奇特行为,并循序渐进地引导小朋友将昆虫知识联系到生活实践中。在课堂提问环节中,面对志愿者提出的昆虫小问题,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形成了良好地教学互动。此外,志愿者在讲解昆虫知识地同时,还呼吁小朋友们要有意识的去保护昆虫种类多样性,不要随意捕抓保护动物,从而展现出一次不一样的昆虫教学课堂。
教学讲解后,我们向在坐的所有儿童分发了木制昆虫积木,让孩子们根据课堂上学习到的昆虫知识去完成积木的拼装,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聚精会神地搭建着手里的“昆虫”,有的是美丽的蝴蝶,有的是炫酷的甲虫,每一个孩子都期待着手里的昆虫成品形象。孩子们拼接积木并非都一帆风顺,我们积极回答孩子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并给予帮助,同时我们也积极引导儿童将昆虫知识联系到实际应用中去。孩子们对于此次的昆虫积木拼装活动都有很好的积极反应。
在此期间,我们积极组织了一次糖画绘昆虫的实践教育活动,将昆虫的形态以传统糖画的形式展现在小朋友们的面前,让孩子们根据所学到的知识去识别昆虫糖画,在学习巩固知识的同时,还能了解中国传统糖画的制作与文化背景,让孩子们经历一次从昆虫到糖画再到中国文化传承的趣味体验。活动中,孩子们对于糖画的制作过程及形成的昆虫形态充满好奇,看着眼前被“画”出来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昆虫,孩子们红润的脸上都表现出兴奋与欢喜的表情,并同志愿者们积极交流有关昆虫和糖画的相关话题,这一互动体验得到10余名家长的一致好评。孩子们在参与后还能尝到志愿者们亲手制作的糖画,在甜蜜中回味着课堂活动中发生的趣事。
此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社区的孩子们学习到了昆虫的理论知识,也激发了孩子们对于中国传统糖画文化的兴趣,体验昆虫与文化的融合之美。同时也展现了我们福建农林大学学子的不一样的风采。
作者:席靖涛 来源:席靖涛
三下乡推荐
- 编程小车进校园,志愿科普促成长
- 近日,青春志愿服务团队的志愿者们走进渡头桥中学,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充满趣味与挑战的编程小车课程,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科技创新的种
- 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