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学院三下乡:乡土课堂里的彩泥童话
7月6日讯,阳光漫过斑驳的教室墙,渡头桥中学的课桌上,一场关于 “美” 的生长正在发生。邵阳学院赴邵阳市大祥区板桥乡召伯村“青春志愿,普语启航”教育关爱服务团的志愿者们正在给学生们上黏土课。
彩泥:叩开美育之门的乡土密钥
对乡村孩子而言,彩泥是最亲切的 “艺术母语”。它没有画笔的距离感,只需双手揉捏,就能把脑海里的画面 “翻译” 出来:搓粉色时,模仿野花舒展的姿态;捏绿叶时,复刻黄瓜藤脉络的纹路;压黑土时,故意留着田埂泥土的褶皱……这些 “不完美” 的创作,恰是美育最本真的模样—— 当城市孩子在美术馆临摹 “美”,乡村孩子早已把 “美” 揉进了指缝里。
镜头里比耶的男孩,或许刚经历 “创作顿悟”:原来把彩泥搓成条、弯个弧,就能变成大象的长鼻子;把红泥捏扁、划几道痕,就成了会蜷曲的小蛇。这种 “从无到有” 的创造,比技法更珍贵 ——美育的起点,不是教会孩子 “怎么画”,而是唤醒他们 “我能创造” 的自信。
图为学生对镜头比耶。吕皓 供图
作品里的乡土密码:自然即教材
过去总说乡村美育 “缺资源”,但这堂黏土课撕开了偏见:
素材就在脚下:彩泥、树枝、落叶、狗尾草…… 甚至课桌上的划痕,都能成为创作灵感。第二张作品里的黑土边缘,故意捏得坑坑洼洼 —— 孩子说:“田里的土就是这样,有裂缝才会发芽。”
灵感源自生活:孩子们见过晨露打湿的草叶,摸过晒得发烫的泥土,听过夏夜虫鸣。这些扎根土地的体验,让作品自带 “在地性”:粉花要歪着长(像路边野花),蘑菇得挨着土(像雨后田埂的惊喜),连草尖都要翘起来(像追着风跑的狗尾草)。
乡村美育的珍贵,在于把 “自然” 变成 “活教材”:当城里孩子苦学 “植物结构”,乡村孩子早已懂得 “花该怎么长,草该怎么晃”。
图为学生的作品。吕皓 供图
乡村美育:打破围墙的生长力
这些彩泥作品,或许永远进不了美术馆,但它们的价值远超艺术本身:是 “被看见” 的证明:乡村孩子的创造力,不该被 “资源匮乏” 掩盖。男孩比耶的姿态,藏着 “我也能创造美” 的骄傲。
原来,最动人的美育,是让乡土的孩子永远懂得:泥土里能开出花,指尖上能造童话,每个平凡的生命,都该有发光的姿态。而那个比耶的男孩,早已用彩泥和笑容宣告:在乡土美育的滋养里,每个孩子都能长出属于自己的、不被定义的 “审美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