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此青绿“三下乡“实践团队来到了福建省福州市建新镇淮安社区,联合当地社区居委会共同开展志愿服务工作。通过开展植物敲拓染、昆虫标本展示、折纸与发放手册等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社会服务,团队结合专业特色,通过互动体验与科普宣传相结合的形式,为社区居民带来了一场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公益实践。
在淮安社区的活动现场,植物敲拓染体验区吸引了众多居民驻足参与。团队成员提前准备了蕨类、鸡蛋花、琴叶珊瑚等植物,并提供了布料、锤子、透明胶带、明矾等工具与材料,带领居民体验这项古老而环保的植物印染技艺。植物敲拓染是一种通过敲击将新鲜植物的颜色、形状和纹理转移到布料或纸张上的手工技艺,可以轻松将自然的美定格在日常生活物品中。当地居民积极参与体验,首先将植物叶片与花瓣从明矾水中取出,之后在布料上摆出自己心仪的造型,用胶带固定住,便可以开始用锤子敲击,待植物的汁液完全渗入到布料之中后,一副作品便问世。社区居民体验着这项承载着民间智慧和自然美学的技艺,感受着植物之美,拥抱了神奇的大自然。

植物敲拓染成品展示图片。蒋启睿 供图
在植物敲拓染体验区的另一侧,昆虫标本展示区同样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团队成员精心准备了多种昆虫标本,既有来自福建本土的常见物种,也有部分来自国外的观赏性昆虫,为社区居民打开了一扇探索自然奥秘的窗口。闪烁着亮光身披“铠甲”的南洋大兜虫、形体修长似枯枝的“伪装大师”——竹节虫、美丽漂亮的各种蝴蝶与蛾类还有挥舞着“镰刀”威猛霸气的螳螂都十分受小朋友的喜欢。
“这个是叶片吗?”一位小朋友问道。
“不是的哦,这个长得很像叶片的昆虫叫做叶䗛,其实呢,它和竹节虫算是亲戚。”面对着小朋友的提问,志愿者耐心地解答着。
一位带着孩子的妈妈感慨道:“以前看到虫子就想躲,今天才知道它们这么有趣,以后要和孩子一起观察小区里的昆虫!”

志愿者讲解昆虫标本图片。蒋启睿 供图
在活动现场的互动区,志愿者们正热情地向居民们发放精心制作的手册。这本图文并茂的手册凝聚了团队的专业智慧,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向社区居民传播知识。手册封面印着团队之前所参加过的活动的图片,翻开第一页就能看到"植此青绿"团队的详细介绍。志愿者们一边发放手册,一边向居民解说:"这是我们团队特别为社区设计的科普手册,里面有很多有趣的小知识。"在发放过程中,不少居民立即被手册内容吸引。
一位老爷爷戴上老花镜,仔细阅读着昆虫微景观的章节:"原来在家里用玻璃罐就能观察小昆虫的生活啊,这个有意思!"

志愿者讲解手册图片。蒋启睿 供图
在折纸互动区,志愿者们正带领居民们用彩纸创作各种生动的小动物。简单的纸张在巧手折叠下,很快变成了振翅欲飞的蝴蝶、活灵活现的青蛙。小朋友们全神贯注地跟着志愿者的步骤,时而皱眉思考,时而兴奋地举起完成的作品。活动现场洋溢着欢声笑语,一张张普通的彩纸,在居民们手中变成了认识自然的生动教材。

志愿者教小朋友折纸图片。蒋启睿 供图
活动以"体验+科普"的创新形式,成功架起了高校专业与社区生活的桥梁。居民们在动手实践中不仅收获了快乐,更增进了对自然生态的认知与热爱。特别令人欣慰的是,许多孩子通过活动展现出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而家长们也重新发现了身边的自然之美。这次实践既是一次成功的志愿服务,更是一次生动的生态教育。播撒在居民心中的这些绿色种子,终将在未来绽放出美丽的生态文明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