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教育学院“三下乡”重点团队系列报道(七): 妙手铸锤,伴艾同行

发布时间:2025-07-08     阅读:
                              合肥大学教育学院学子走进肥光社区:妙手铸锤,伴艾同行
  2025年7月2日下午,合肥大学教育学院“薪火传乡韵,师苑‘育’童心”社会实践团队在上派镇肥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手工课程——《妙手铸锤,伴艾同行》。本次课程由鲁丹妮老师主讲,旨在通过教授学生艾草锤和艾草包的制作,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课堂伊始,鲁丹妮老师手持艾草锤,借助端午时节艾草驱邪纳福的文化象征,开启一段文化之旅。鲁老师通过课件引领学生穿越时空,见证艾草如何从远古祭祀的神坛走入寻常百姓的养生日常。其间,老师以《红楼梦》中艾草锤的雅称——“美人拳”为引,巧妙地揭示精巧的外形与文化魅力。“由古至今,瑶族人民把明清的艾草锤文化与现代的刺绣文化紧密结合起来,用他们的智慧与创造力将艾草文化传承发展至今。”在鲁丹妮老师绘声绘色地介绍下,教室中响起惊叹声,“原来小小的艾草锤承载着这么厚的文化!”
  “大家小心手中的艾草包不要弄洒了。”鲁丹妮老师一边叮嘱孩子们一边手托艾草锤模型:从艾草锤头部的草包到根部的布袋,都体现着对古代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制作环节气氛热烈,团队成员向孩子们分发艾草锤制作的材料。在团队成员们的帮助下,孩子们用双手将棉布与艾草包逐一包裹起来,一个个精美的艾草锤出现在孩子们的手中。孩子们将制作好的艾草锤高高举起,与他们洋溢着的笑脸相互映衬。
  课堂尾声,孩子们将亲手制作的艾草锤送给街道打扫工人、保安叔叔及社区老人,用这份带着温度的手工作品传递敬意与关怀,让传统节日的温情与善意在互动中延续。
  课程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此次课程通过沉浸式文化导入、体验式结构认知、创造式成果转化的过程,将艾草有关的传统文化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密码。锤柄缠绕的不只是棉线,更是文化认同的基因纽带。孩子们在艾草锤的制作过程中不仅习得传统的养身文化,还在艾草氤氲里感受到端午文化的生生不息。
                                                                                          撰稿人:嵇翔
作者:嵇翔    来源:合肥大学教育学院“薪火传乡韵,师苑‘育’童心”社会实践团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教育学院“三下乡”重点团队系列报道(七): 妙手铸锤,伴艾同行
  •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英烈精神——武昌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三下乡”实践队走进京山市烈
  • 长师学子深入社区 智慧助老传递“指尖”温度
  • 手把手传急救技能,心连心筑健康防线
  • 手工黏土课:创意点亮童趣,志愿助力成长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