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革先辈的英勇事迹到新时代青年的躬身实践,从纪念馆的斑驳文物到民间的口口相传。7月2日至5日,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星火逐光红色实践团深入安徽省阜阳市,展开了以“踏寻四九起义足迹,赓续红色精神血脉”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用脚步丈量红色热土,用行动追寻四九起义背后的精神密码,让红色薪火代代相传。
专访代建礼:在讲述中触摸历史温度实践首日,团队走进界首市老年大学,专访安徽省退役军人事务系统红色宣讲团成员、参战老兵、界首关工委“五老”成员代建礼前辈。作为四九起义参与者的后代,代老怀着深厚的情感,将祖辈投身革命的英勇事迹娓娓道来,以细腻笔触勾勒出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画卷。他从起义筹备的隐秘战线讲到战斗中的枪林弹雨,生动再现了起义过程中惊心动魄的每一幕。尽管革命道路荆棘丛生,但革命先辈们以坚定的信仰,让理想的火种始终在黑暗中熠熠生辉。
代建礼同志还分享了自己的人生历程,从战场上的生死考验,到工作岗位上的恪尽职守,再到退休后投身公益事业的无私奉献,每一段经历都诠释着一名老战士的赤子之心。临别之际,代爷爷语重心长地叮嘱队员:“历史不应只存在于泛黄的典籍中,要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先辈们的奋斗与牺牲,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图为志愿者采访退役军人代建礼同志。田泽坤 供图
纪念馆里的历史回响:在文物中回溯烽火岁月带着代老讲述的鲜活故事,实践团踏入四九起义纪念馆。馆内陈列的土枪、草鞋、作战地图,以及栩栩如生的场景雕塑,将1928年4月9日那场波澜壮阔的武装起义重新带回人们眼前。作为土地革命时期安徽省首次大规模起义,四九起义由中共皖北特委书记魏野畴领导,虽因敌强我弱最终失败,却成功建立了安徽省第一个红色政权——皖北苏维埃政府,为皖北革命事业点燃了燎原星火。
在多媒体展区,动态沙盘生动模拟起义军攻打阜阳城北门、西门的战斗路线;珍贵的影像资料中,亲历者的口述回忆与历史画面交相辉映,让队员们身临其境感受战斗的惨烈。尽管起义最终受挫,但魏野畴、昌绍先等革命先烈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成为激励后人奋勇前行的精神丰碑。在魏野畴烈士就义前写下的绝笔信前,队员们久久伫立。信中“革命事业必将胜利”的铿锵誓言,与代老讲述的家族故事相互呼应,让抽象的历史变得具体可感。

图为志愿者参观四九起义纪念馆。田泽坤 供图
民间走访:在烟火中打捞红色记忆 实践最后一站,团队深入阜阳街巷。团队成员围绕抗日战争主题,将采用开放式访谈形式,与商业街、社区广场的过往行人进行交流互动。同时,深入走访传统商铺、老字号门店,与店主及周边居民展开细致访谈,全方位收集多元信息。 一段段抗战故事,承载着他们家乡曾经历的战火岁月。这些口述历史,使队员们对那段沉重历史有了更生动认知,也深刻体会到和平的来之不易。这些散落在民间的记忆碎片,与纪念馆史料、先辈口述形成了完整视频拼图。

图为志愿者走访当地居民。田泽坤 供图
青春践行:让红色精神薪火相传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对四九起义历史的深度挖掘,更是一堂行走在江淮大地上的生动思政课。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子们从代建礼前辈的深情讲述中触摸历史温度,在纪念馆的文物史料里感悟革命信仰,在民间走访中体会红色精神的深厚根基。每一次聆听、每一次走访、每一次思考,都让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在青年学子心中激荡,唤醒他们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担当。

图为志愿者和红色革命群雕的合照。田泽坤 供图
实践活动虽已结束,但传承红色精神的使命永无止境。作为新时代青年,实践团成员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将四九起义中不畏牺牲、敢为人先的精神融入专业学习和未来工作,在守护人民生命安全的事业中勇挑重担。相信这份在实践中汲取的精神力量,将激励更多青年学子赓续红色血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绽放青春光彩。
从革先辈的英勇事迹到新时代青年的躬身实践,从纪念馆的斑驳文物到民间的口口相传。7月2日至5日,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星火逐光红色实践团深入安徽省阜阳市,展开了以“踏寻四九起义足迹,赓续红色精神血脉”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用脚步丈量红色热土,用行动追寻四九起义背后的精神密码,让红色薪火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