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至7日,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此青绿”三下乡实践团队先后走进福建省福州市安泰街道于山社区与建新镇淮安社区,联合当地居委会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公益实践活动。团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通过沉浸式体验与互动式学习,让社区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在趣味中探索自然奥秘,活动内容多彩丰富,获得社区居民一致好评。
7月6日的于山社区活动现场,团队精心设计了“科普讲堂+手工实践”的立体化活动模式。在科普讲堂环节,讲解员以“昆虫世界”为主题,通过PPT展示了自然界的神奇现象:食蚜蝇如何通过拟态蜜蜂躲避天敌、长喙天蛾振翅与蜂鸟的相似度高达90%、白蚁与蚂蚁在进化树上的遥远亲缘关系……当讲解员抛出“蜘蛛是不是昆虫”的互动问题时,小朋友们争先恐后举手,志愿者则从“三对足还是四对足”“有无触角”等特征入手来为小朋友们耐心解答。课堂上气氛活跃,大家其乐融融。

小朋友们认真听课图片。蒋启睿 供图
在昆虫科普讲解后,便开展手工实践活动。当分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一套昆虫模型后,孩子们便在志愿者指导下,迫不及待地开始拼装。孩子们在通过拼接独角仙模型的“Y”形犄角、调整蜻蜓翅膀的对称角度的过程中,直观理解了昆虫的身体的巧妙结构。糖画摊前围绕了一圈小朋友,志愿者以糖为墨,顷刻间便勾勒出振翅欲飞的蜜蜂、薄翼透明的蝉与美丽的蝴蝶,当香甜的糖画递到孩子手中时,科学知识也变得“甜滋滋”的。

小朋友拼装木制昆虫模型。蒋启睿 供图

糖画、小朋友与志愿者图片。蒋启睿 供图
同时,有家长表示道:"我女儿原本很怕虫子,但今天居然敢仔细观察昆虫模型了。志愿者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讲解,还鼓励每个小朋友提问,这种互动方式特别好。希望以后多举办类似活动。"
次日团队来到了淮安社区。植物敲拓染区域摆放着福州本地采集的琴叶珊瑚、鸡蛋花、蕨类等植物,社区居民在志愿者示范下,将叶片摆放在白布上,用胶带固定,通过锤子反复敲击,随着“咚咚”声响起,叶脉的纹路逐渐在布料上绽放。这是一种将植物的颜色和形状通过敲击的方式转移到布料或纸张上的传统手工染色技术,充满自然趣味。社区居民踊跃报名参加,创作出许多美丽的艺术品。

植物敲拓染图片。蒋启睿 供图
折纸区在志愿者手把手的教导下,参与者创作出一个个小巧玲珑的折纸蝴蝶、折纸蜻蜓。“我已经好久没有折过纸,真是怀念小时候啊“一位带着孩子的母亲感叹着。
同时志愿者们还精心准备了许多昆虫标本,它们有的可以在福州本地捕捉,而有的则是飘扬过海的而来到这里。身披铠甲酷似武将的南洋大兜虫、翅膀是美丽图纹的月亮蛾与太阳蛾、挥舞着死神镰刀的“捕虫高手“——螳螂等昆虫标本引来一大批小朋友围观。“这个甲虫真的好酷啊,我喜欢。”一名小朋友与志愿者交谈道。

昆虫标本科普图片。蒋启睿 供图
本次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此青绿"三下乡实践活动以创新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为社区科普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活动不仅实现了科学知识的有效传播,更在社区营造了热爱自然、探索科学的良好氛围。有效的科普教育应当打破传统说教模式,通过创新形式和互动体验来激发兴趣。未来,团队将继续探索更多元的科普方式,扩大服务范围,让科学之光照亮更多社区,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