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知行课堂:一师实践团用红色故事育青春担当

发布时间:2025-07-08     阅读: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近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红途寻迹・东山筑梦”实践团现身东山学校,以伟人青春故事为生动教材,为同学们开启了一场耳目一新的红色课堂,引领他们在红色叙事中品有字之蕴、悟无字之理,懂得既要勤学求知,亦要躬身践行,在知行合一中厚植家国情怀。

  叩响历史之门,志愿者涂芷悦以毛泽东在东山学堂的求学生涯为切入点,通过生动的红色知识问答环节点燃课堂。当志愿者抛出“是否愿意奔赴一个方言陌生的新环境”之问时,引发学子们深入讨论。她随即讲述了未满17岁的毛泽东毅然走出韶山、负笈东山的求学故事。

  (图为志愿者进行红色知识问答环节 李雨蔚摄)

  1910年秋,毛泽东冲破招生限制,凭《言志》一文展现“救国救民”抱负,被破格入学后以“我不怕丑”的求知若渴、不畏世俗的精神苦读群书,借报纸拓宽视野,在有字之书中立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豪情壮志。而少年毛泽东给自己取名的“子任”——即以天下革命大业为己任,在往后的无字之书中,化作步步铿锵的足迹,引领着他踏上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同学们在志愿者宣讲的红色故事中触摸到文字背后的精神力量,而那些跃然纸上的理想信念将化作他们开眼看世界的“望远镜”。

  (图为志愿者涂芷悦宣讲东山立志求学 李雨蔚摄)

  而在另一间教室,一场关于无字之书的探索正在悄然展开。“光有书本知识还不够,毛泽东曾说,人要读好两本书,一本是有字之书,另一本是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志愿者杨欣钰为同学们讲述了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求学实践时与萧子升“打秋风”游学的故事来诠释“无字之书”的深意。

  1917年暑假,23岁的毛泽东与同学萧子升开启了一场特殊的游学之旅。他们采用“打秋风”的方式,即不花费一分钱,仅带着换洗衣物和文房四宝,徒步九百余里,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历时38天。途中,他们广泛接触农民、船工、老翰林等各阶层人物,通过为学校、店铺、庙宇及居民写对联、作诗文等方式解决食宿问题。在与这些人的交往和对社会的观察中,他们目睹了农民劳作却生活困苦的现状,了解到船工水上谋生的艰辛,也感受到了财富不均与阶层差距。“这些鲜活的社会百态,是书本无法给予的。” 志愿者杨欣钰告诉同学们,正是这样的“无字之书”,让毛泽东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为他后来投身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图为志愿者杨欣钰宣讲“打秋风”游学的故事 刘娜摄)

  此次宣讲课程,通过“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的巧妙结合,让东山学校的学子们深刻理解到:既要潜心研读书本知识,从历史与经典中汲取智慧、树立远大理想;更要走出校园,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体察民情、增长才干。同学们纷纷表示将以伟人为榜样,兼顾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让“有字之书”的智慧与“无字之书”的洞察在青春征程中同频共振,奋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姜圣音    来源:大学生网报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深耕乡土探实情 资助调研筑梦行
  • 深耕乡土探实情 资助调研筑梦行
  • 为深入学习贯彻资助政策育人成效的精神,胡杨筑梦宣策团于7月1日至7月7日在阿拉尔各社区以实地调研、采集、宣讲三维联动,推动国家资助
  • 07-08
  • 胡杨精神砺志 资助暖流润心
  • 胡杨精神砺志 资助暖流润心
  • 为深入学习贯彻国家资助政策全覆盖、广知晓的部署,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胡杨筑梦宣策团于7月1日-7月7日在阿拉尔各社区开展“三下
  • 07-08
  • 情系沙浪 ,于金色沙海间谱写生态华章——重庆移通学院数字经济商学院“梭梭护青苗”美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